2018年5月7日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这本书的标语
讲得是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的自杀死因。
她叫莉迪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父母的骄傲。一个能体察父母的心情,能满足父母一切的好女儿。家里只要有她在,她哥哥和妹妹从来都是被忽视的对象。父母所有的焦点都会集中在她的身上。而她只所以能成为父母的焦点,是缘于一次母亲的离家出走。
她母亲在还是学生的时代就嫁给了她父亲,本科学业最后没完成。直到生了两个孩子后,在莉迪亚还小的时候,她母亲突然有一天意识到,她要有自己的理想,要有自己的生活,她不想只是为了家人而活,她不想整天围着厨房转,她不想她读的书只是烹饪书。而她的先生认为,家里不需要靠她来养活的前提下,女人工作是毫无意义的。他拒绝妻子外出工作,一方面也是出于他那该死的男人的自尊。
她用出走的方式来宣告她的独立,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留下了两个孩子和一个父亲。
在她出走的那段时间里,莉迪亚曾暗暗发誓,只要母亲回来,她将一切都听从母亲的话,她不让母亲伤心。
七个月后,母亲终于回来了。是带着遗憾回来了。莉迪亚自然是要实现她的诺言。她怕母亲再次离家,她怕父亲不开心,怕这个家会因此而散了。她想尽办法让母亲开心。知道母亲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她从小就开始会趴在水池边跟母亲讨论醋和小苏打的中和反应生成的泡沫。她母亲惊讶地发现女儿很有化学的“天赋”。是一个学医的好苗子。她坚决不让女儿的将来跟自己一样,她一定要让女儿独立。她做不到的,一定要让她的女儿来实现。
她开始让莉迪亚学习化学,学习科学,甚至开始提早进入高中学习的课程。每一次生日,圣诞的礼物都是书,母亲总是会问她:要不要学习什么课程?而每当这么问的时候,母亲都是以一种迫切的,紧张的眼神看她。当莉迪亚回答要的时候,母亲会深深的地吐出一口气,释放她的紧张。而这一切都让莉迪亚看在眼里。
有一次,她想去参加同学的一个派对,这是唯一一次她被邀请的,可是母亲说还有很多功课要复习,她也只能放弃。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母亲高兴。其实,她根本就不喜欢科学。
她没有自己的朋友。父亲总是让她出去多交友。有一次,父亲看到她在跟同学讲电话,竟表现得很开心。于是,她开始会在父亲经过的时候,假装和同学在通话。看到父亲点头微笑的通过后,她挂了电话。其实一切都是自言自语。
渐渐地。她的物理,化学,考试成绩出现了下滑,甚至开始不及格。但是她却不敢跟父母讲。这个谎话越说越大,最后却是无法自圆。
父母越是关注她,对她的期望越高,她就会觉得那些关心就像雪花一样,不断地落到她的身上,最终把她压垮。
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她害怕有一天母亲会再次消失,她父亲会因此崩溃,全家再次瓦解。她只能一次次地为了取悦家人,而迷失了自己。
正如她有一次参观天文展览的时候,看到一只苍蝇困在琥珀里一样。她觉得自己就是那只苍蝇。误以为把一摊树脂当成了蜂蜜,当它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时,已经太晚了。它挣扎扑腾,然后沉陷,最后淹死。
莉迪亚最后在家门前的那个湖里,坐在小船上,跳湖自杀。
这世上多少的父母都像莉迪亚的父母一样。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以爱的名义让孩子背负一个又一个的枷锁。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都是抱有了期待的目的。那种爱是有要求,是要有回报的。
善于察言观色的孩子,从小就懂得这爱的代价,也总是以父母期待的结果一次又一次的回报这份爱,最终却迷失了自我。
就像书中男同性恋的杰克问她:“至少我不用别人来告诉我,我想要什么,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而你呢,你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