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是我的古文课第一讲,我们从小最早接触的文学一般是神话和诗,比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造人”等等,内容丰富,气势恢宏,想象瑰丽。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这是一部奇书。我们的古人都不确定把他归到哪一类书里去,有的认为它是小说,有人说它是地理书,有的干脆说它是医书或者巫书,足见它是多么奇特。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它里面大量的神话故事、珍禽、异兽、还有奇形怪状的人。
传说里,夸父是炎帝的后代,是一个巨人部族的首领,他们部落里人人都很高大,力气也大,耳朵上挂着两条蛇,手里也拿着两条蛇,所以古人给《山海经》绘图,夸父就是这样的形象。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因而做了一件惊天动地而又悲壮的事情。
“夸父与日逐走”,“逐”这个字很有趣,甲骨文里它被写成
,“豕”是猪,后面是一只脚在追它,原来这就是记录了古人追捕猎物的一个场景。古文里的“走”是跑的意思,金文里写成
,就是一个人甩开胳膊,大踏步往前跑,和我们今天的走意义不一样,这是古今异义词。这句就是说夸父追着太阳跑。
“入日,渴,欲得饮。”入日,就是追赶到太阳快要落下的地方,神话虽然想象的成分极大,但是也能看到古人也是根据认知而创造出来的。或许他们看到太阳贴着地平线落下,想着她一定栖息到了某个地方,那个地方有名字,叫“禺谷”,就是虞渊。那里应该还很热,所以“渴”,“欲得饮”就是想喝水了,饮在这里做名词,就像英语里的“drink”,既是喝这个动作,也是喝的东西。
“饮于河、渭”是到黄河和渭河里去喝水,“河”在古文里常出现,专指黄河,就像“江”特指长江一样。渭河和泾河在西安附近汇流,渭河的水比较浑浊,泾河水清,汇流的时候清水和浑水界限分明,所以今天有个成语叫“泾渭分明”。或许那个时候环境保护比较好,水土流失没那么严重,渭河和黄河水都很清,所以夸父口渴就跑去喝水。
巨人可是不得了,不仅跑得快,肚量也大,“河、渭不足,北饮大泽”。黄河和渭河的水都不够他喝,于是他又往北跑去喝大泽的水。“大泽”就是大湖,叫“瀚海”,在雁门山的北面,有千里之广,这么多的水,一定够夸父解渴了吧。
“未至,道渴而死。”没有到达,在路上就渴死了。“北饮大泽”和“道渴而死”中的“北”与“道”用法一样,在句子里面都作状语。这是一个悲伤的结局,本来马上就抓到太阳了,却功亏一篑,夸父为理想献出了生命。
故事如果到这里结束,顶多算是一个悲剧故事,我们为夸父一声长叹而已,有人甚至还觉得夸父是个傻子。创作这个故事的古人偏偏在最后加了一句“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是桃林,是夸父抛出去的手杖变成的。或许在夸父之后,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追赶太阳,这片桃林,硕果累累,为后来追寻光明的人人解渴,夸父的精神不死。
这篇古文就三十七个字,却完完整整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英雄的故事,我用了一千字才能把他讲清楚,我们的古文是不是很凝练,意蕴又特别的丰富呢?
下次又会讲哪一个古文的故事呢,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