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战略,战略是如何形成的?这本《战略历程》把大量战略类的资料文献总结在一起形成了十个战略流派,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管理实践中都得到了体现。在某种意义上,每一种观点都是片面且夸张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们又都是非常有趣且深刻的。
十个战略学派如下:
1、设计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孕育过程。
2、计划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程序化过程。
3、定位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分析过程。
4、企业家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
5、认知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心智过程。
6、学习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涌现过程。
7、权力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协商过程。
8、文化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集体思维过程。
9、环境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适应性过程。
10、结构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变革过程。
这十个学派分成三类。前三者(设计、计划、定位)属于从战略本质的整体视角进行说明的学派,它们相对更关注如何明确地表述战略,而不关注战略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工作。
随后的六个学派(企业家、认知、学习、权力、文化、环境)即第二类学派,对战略形成过程中的具体方面进行了思考。它们侧重于描述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而较少关注对理想的战略行为的描述。
最后一类只包括一个学派,它其实是其他学派的综合,我们称之为结构学派。这一学派的学者崇尚整合,他们将战略制定过程、战略的内容、组织结构和组织所处的情境等战略的各个部分加以聚类,归结成清晰的阶段或时期,如企业的增长期、稳定成熟期等。有时他们也按照时间序列来描述组织的生命周期。
各种各样的理论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视角。在这一层意义上,战略形成不仅仅与价值观、愿景和能力有关,而且与内外部环境、危机和承诺、组织学习和非连续均衡、产业组织和社会变革有关。
现实中的战略多是这深思熟虑与涌现战略思路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既需要在战略过程中学习适应,又需要控制战略。换言之,就是战略既要构想规划,也要在执行中逐渐成形。如果把战略比作一把伞,那么如同伞架一样的战略纲要是需要深思熟虑的(如进入上游市场),而战略的细节则可以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形成并完善(如何时、何地、如何进入上游市场)。因此,涌现的战略未必就不好,而深思熟虑的战略未必就好。
结合计划、模式、定位和展望,我们可以得出四种战略形成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和某些学派的观点一致:战略规划(计划学派、设计学派和定位学派)、战略愿景(企业家学派、设计学派、文化学派和认知学派)、战略风险(学习学派、权力学派和认知学派)、战略学习(学习学派和企业家学派)。
各战略学派都达成的共识是:
1、战略与组织、环境都有关系;
2、战略的本质是复杂的;
3、战略影响组织的整体利益;
4、战略包括内容和程序;
5、战略不是完全深思熟虑的;
6、战略存在于不同的层面上;
7、战略包括各种不同的思考过程。
绩效高的企业在战略决策时表现出融合各种竞争准则的能力,它们同时具有这些特点——计划性和渐进性、指令性和参与性、控制性和授权、远见性和细节性等。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更直截了当地指出:“一流的智力测验就是对头脑中同时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但仍正常工作的能力的测验。”
思考:学习战略各学派理论也许对制定战略运用战略思维没有多大实际的意义,因为战略本身是复杂的变化的,我们通常都是各种学派的综合运用。但是学习并不一定是学习内容,学习其思维的历程也是一种认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