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一部大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终于到了大结局。我在剧中最喜欢的便是赵白石了,为人正直,两袖清风,一心为民,时不时有些呆萌。喜欢周莹入骨,却碍于礼法,克己复礼,任重将赵白石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清廉正直的好官,在那样风起云涌,官场腐败的年代里却无法大有作为。当得知自己一直钦佩尊重的老师居然与自己痛恨之人并无异样的时候,他感受到了莫大的痛苦。这种痛是锥心之痛,因为这是信仰的崩塌,是将自己一直以来所信奉的梦打破,当一切大白,所有真相重见天日之时,也意味着这场梦的结束。
当那一行清泪留出之时,赵白石该是如何的失望啊!他说,他心目中一直以来的老师是那样的正直、无私、一心救国救民,而不是党同伐异、铲除异己的党羽。但张长清只一句:“那是因为你需要一个这样的老师”。当老师的真实面目流出之时,和贝勒爷一样的狰狞,一样的肮脏,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信仰变成了笑话,自己原来只是党争的工具。有用则用,无用则弃,并没有真心为国为民的心,只有排除异己、巩固势力的借口。
原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干净,自己尊崇的人只把自己当做加官进爵所利用的工具。我看到了赵白石的绝望、痛苦、气恼,克己复礼的赵大人喝的酩酊大醉,此时的他,还有什么信仰可谈?
于是,他变了,他变得善用权谋之术,善于奉承迎合,但他又没变,他是为了自己心爱之人的安危而做出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决定,他还是那个重情重义的赵白石。赵白石说:“变了的他反而没那么痛苦”是啊!,可以想象,他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没那么耿直,屈膝求和,可能对他来说,没那么痛苦。
他劝周莹为了那些爱自己的人,先放下自己的执念,山高水长,总能找到机会沉冤昭雪。这劝周莹的话,又何尝不是在劝自己呢?暂时的妥协,不是对信念的全盘放弃,而是重整旗鼓,绝处反击的勇武。当式印堂大印印上的时候,也是赵白石改变的开始。
他纵有顽固不化的一面,却也有开拓求新的眼光。这也许就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的可贵之处。虽然,他有他的时代局限性,没有认识到自己正在一个腐朽不堪的朝廷,但是作为读书人,他也真真正正完成了书中传授的仕人之重任,一个人若有了像赵白石这样的信仰与执念,想要做出一番大事并非难事。只是,他生错了时间!
赵白石一身才华,有勇有谋,胆识非凡,但是方正的他也许不适合这个污浊的泥潭,深陷其中的他为爱人却也没有另一条路可选。所以当他做出改变之后,以他的才能也飞黄腾达,官至陕甘总督。之前的他不是做不了,而是不想做,所以,当他改变的时候,一切原来自己嗤之以鼻的事情都成了自己前进的垫脚石。
其实,我更喜欢变化后的赵白石。我觉得他是变了,因为他不是变得没有节操了,而是变得聪明了!之前的他,不懂得变通,以致常常事与愿违。之后的他,能在官场中纵横捭阖,用所谓的党争除去坏人,真真正正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同时还能使自己不受牵连。这种转变不是自甘堕落,而是曲线救国。
我喜欢赵白石,因为他是铮铮男儿,用自己的方式为周莹,为吴家洗雪沉冤。他不似沈星移那般见识卓著,处事冒进,他在这个纷繁的年代里,保护了自己想要保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