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报告文学)
马国栋
There is nothing noble in being superior to some other man. The true nobility is in being superior to your previous self.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已。
一
20世纪六十年代,位于鄂西北部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在行政区划上隶属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村庄的名字叫史家营村。那是农历11月初9晚上9点左右,随着一声普通的哭啼,一个相貌平陋的婴孩开始了注定平庸无为的人生之路。
襄州区前身为襄阳地区,西汉初年置县,因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县以北的地区。新莽时期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建武元年(25)复称襄阳县,属荆州南郡;建安十三年(208)属襄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属襄州,北宋宣和元年(1119)属襄阳府,元属襄阳路,明、清属襄阳府。1914年属襄阳道,1932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1936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属襄阳专区,1970年属襄阳地区,1983年10月属襄樊市。1992年8月1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2]86号)同意襄阳县政府驻地由襄樊市市区迁至襄樊县张湾镇。
1997年,襄阳县面积3232平方千米,人口131.8万,辖20镇8乡:双沟镇、太平店镇、牛首镇、黄集镇、张湾镇、竹条镇、龙王镇、石桥镇、黑龙集镇、伙牌镇、古驿镇、黄渠河镇、朱集镇、程河镇、张家集镇、黄龙镇、峪山镇、东津镇、欧庙镇、泥咀镇、朱坡乡、肖集乡、马集乡、埠口乡、方集乡、王河乡、法龙乡、新集乡。县政府驻张湾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289584人(24个镇、4个乡)。2001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93号):(1)撤销襄阳县,设立襄樊市襄阳区。将原襄阳县的张湾镇、东津镇、双沟镇、张家集镇、屿山镇、黄龙镇、程河镇、朱集镇、古驿镇、伙牌镇、黄集镇、石桥镇、龙王镇和襄樊市樊城区的米庄镇划归襄阳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张湾镇。(2)将原襄阳县的牛首镇、太平店镇划归樊城区管辖。(3)将原襄阳县的欧庙镇、泥咀镇划归襄城区管辖。
2004年底,襄阳区总人口1056936人。辖14个镇,20个居委会、437个村委会:张湾镇、东津镇、双沟镇、张家集镇、屿山镇、黄龙镇、程河镇、朱集镇、古驿镇、伙牌镇、黄集镇、石桥镇、龙王镇、米庄镇。
2005年底,襄阳区辖14个镇。共有34个居委会、421个村委会。
2010年,国务院批准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
在朦胧的“潜记忆”里,我出生的村子似乎不算小,有一千多人。村民以“史”性为主。村里的房屋大多坐西朝东。村东有一条通向外村、宽约一丈的土路,路基低于村庄一米左右,紧邻路的东边是一个人工湖,人工湖呈规则的长方形,南北宽约30米 、东西长约100米。湖水从周围不到一米到湖中心10米深浅不等,湖水常年清澈碧绿。东岸湖水边矗立着两棵苍老的垂柳树,据说两课树的树龄达100多年。主干须两个成年人合抱方能勉强围住。树皮终年为棕褐色,丛生褶皱,凹凸不平。每逢春天时节,树帽浓密,蓊蓊郁郁,蓬蓬松松。嫩芽、细蕾缀满枝头,柳条摇曳,伴着和畅惠风,沐着和煦阳光,在湖面轻舞飞扬。其中的一棵梢头挂着一口大钟,系在钟锤上粗细适度的钟绳,与迎风摇曳的条条柳枝一起垂吊下来。湖的南边是一条通往田野的土路。北边是一快很大的平地,这块平地上坐落着史家营生产队的保管室、牛屋、粉坊、草屋.....。这些房屋一律坐北朝南,前面是生产队的打麦场,紧邻湖水。人工湖的南岸是一条宽约两丈的大路,这条路是村民们通向村东边约两华里处的一条小河及到河两岸田野里劳动的必经之路。
这条小河蜿蜒流淌,据说是汉水流域中的一条小小的支流。不知道人们为啥没有给这条小河起名字。这条未名小河河床并不高,河水终年清澈见底,从未断流。当夏季来临,河水猛增,水流更加湍急。从上游被冲下来的各种各样木柴、杂草、庄稼茎秆漂浮在河面上。在孩提时的记忆里,河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和其它水生物:鲫鱼(鲫鱼壳),鲤鱼,鲢鱼,黄刺公(咯呀尖儿),草鱼,鲶鱼,老鳖,泥鳅,黄鳝,青蛙,蜗牛,窜白条,小蝌蚪,河面上在不同的季节,还长着水草,青棉,苲草,菱角,水浮子,荷花......。两边河坡并不陡峭,拾坡而上,可以见到形色不同的草类:茅草,刺角牙,荠荠菜,马齿苋,车前草(又名“蛤蟆草”),蒲公英,小根蒜,狗尾巴草,狗狗秧,黄薃……还有一些草名迄今已经记不得了。河坡两岸还长着洋槐树,楝树,椿树,葛藤,垂柳,杨树,每年春季,杂树繁茂,葳蕤盎然,一派生机。尤其是漫坡的洋槐树,树粗不过一把,密密匝匝,错落相挤。一缕缕、一簇簇雪白的槐花挂满枝丫,远远望去像高天上滚翻的云朵,更像大海上卷涌的浪花。春风徐来,扑鼻的清香自然不必多闻,你分明能够看到那种沁人心脾的氤氲的丰姿,使你通身倍感惬意,一切的烦恼和忧愁也便荡然逸散。林密众鸟聚。茂密葱茏的树林便是鸟儿们的栖息之地。一年四季,岁月更迭,成群结队的鸟儿在这里筑巢、繁衍、生息、飞旋、嬉戏。有老鸹、喜鹊、麻雀、黄鹂、燕子、大雁、黄鹂、鹌鹑、老鹰、鹁鸪、鸽子、蝙蝠、野鸡等等,记得当时还有五颜六色的翩翩蝴蝶穿行林中。
史家营村共有七个生产队,整个村落大致呈东西走向。绝大部分房屋都是坐西面东,各家的住房基本上是用土坯砌成,少数几家的屋墙用了很少的青砖或红砖,有一半左右的屋顶是用茅草搭建的。房舍坐落走向并不整齐划一,各家各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地势走向来确定自己的房屋座向。房前屋后也不乏各种树木,树木中以果树为主:有枣树、橘子树、杏树、桃树、梨树。果树中也杂种着其它树木:榆树、椿树、枸木、洋槐树等。
我所出生的生产队是五队,这个小队的村民有200名左右。各家各户的日子和全村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尽管生活极其贫穷,但似乎永远都是一日三餐。每天集体下地干活,集体收工。干活一天也分三晌——早上、上午、下午。每天清晨一大早,全村的“叫明鸡”在鸡笼里扑腾一阵之后,几乎同时“呜呜——呜呜——”叫起来,叫声此起彼伏。鸡叫三遍之后,遥远的布满青紫云霭的东方天际,微熹初现。原本为漆黑色,继而变成青紫色的云霭,接着呈现些微的桔红,最后伴随着破晓的晨光,终于呈现出一片微熹。沉寂、静谧了一整夜的村子便徐徐苏醒过来,机械的、重复的、繁琐的、单调乏味的新的一天就此拉开序幕。
第五生产队和其它生产队一样有领导机构。生产队队委会组成人员有正副队长、会计、通讯员、贫农代表、妇女代表、治安员等。正副队长负责全队的全面事务,包括每天干啥活、到那块地干活、上工和收工时间、粮食分配指标、农具维修和更换、生产队队委人员的变动和选拔、余粮和缺粮额的计算、邻里纠纷化解和调停、劳力工分的档次划分、每季庄稼的种植地点和数量的确定等等。会计掌管全队的收支情况、具体负责全队社员收入的账目。通讯员负责全队社员的往来信件的查收以及负责传达大队和上级政府的通知等。贫农代表主要管理全队所有贫下中农社员的集会活动。治安员主要分管全队的安全事务,包括庄稼的保护以及全队社员夜晚的防火防盗事宜。
当时,由于耕作水平及其落后,建设用地的开发步伐缓慢。因此,土地面积还不算小。仅第五生产队,人均土地面积有4亩左右。。耕地分布在村子四周,大都是丘陵地。每一块地都有其名字,比如:东边有大块地、河上、东河、皂角树、五亩地;西边有黑龙弯、西坡、酸枣林、四棵树等;南边有哑女泉、樟树林、瞎子坟等;北边有黄楝树、刀客岭、黄土梁等。这些耕地的名称起源,已无从查考。但据说每个名字都有一定的依据或者有一个传说、故事。不管怎样,终究被一代又一代传诵下来。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叫出这些名字,社员们,不论大人小孩都知道这块地在哪里。
集体耕作是以整个生产队为基本单位进行的。每年农历正月底二月初,村子里的各个角落,河坡两岸,周边的田野到处弥漫着春天的气息。生产队队长在这个时期便开始忙碌起来,不失时机地组织队委委员们聚集到人工湖北边的保管室里,举行若干次生产队队委会议,讨论、商量、并决定这一年的有关春耕、育苗和插秧事宜。各种事务安排妥当之后,便做出一系列的决定。之后,队长和队委委员们便各司其职,带领全村村民们开始按部就班地从事各项农事活动了。
在村民心目中,一年四季最重要的季节是春季,他们也很清楚:“一年四季在于春”,“不误农时”的道理。因而,每年在这个时候,村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大人、小孩都不可名状地处于无限的亢奋和忙碌之中。村民们春耕春播大都在村子四周的田野里进行。每天清晨天刚闪亮,一阵上工钟声响过之后,队长便吆喝着:“全队劳力都到东河上挖地啦———”。随即,村里各男女劳动力便扛上撅头,前后相随,不多时便来到东河两岸。
农谚指出:“春打六九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论节令,已是六九了。初春的田野,天朗气清。田间地头到处都渐渐地冒出一些细芽、嫩草。经过一夜潮露浸润的土地,赤脚踏上去,浑身通体一阵清冷、凛寒。劳动着的村民们,有部分赤着脚的,在偌大的整块地头整齐地排着长长的一队,撅头有节奏地起落着。相邻着的三三两两,便抡撅头便说闲话,欢声笑语此起披伏,伴着撅头挖地声,在清晨的原野上飘荡悠远。(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