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决定离开北京之后,我就在想一件事情:如何找到上班之外的另一条养活自己的道路。
对于我们这种毕业以后一直上班十年的人,为了一点点确定性的未来,已经把自己很多可能性堵死了。留下来的可选方案其实并不多,初步判断以后,我觉得做投资可能是一个比较有可能的事情。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我的目标是在老了以后,有足够的养老钱。因此我会把自己的规划拉得足够长。当时间被拉长,预期收益就显得没那么高,接下来我就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来酝酿这件事。
身边的投资大佬,让我先看个40几本书,了解各种投资风格后,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性格的投资方式,开始涉足。
这个建议,在后来和其他人的交流中,也陆陆续续听到过。总结下来就是,先充分学习,通过读书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在几十年的长周期里,短期波动,其实不会有太大影响。
于是,我从巴菲特、芒格开始看,从股票到基金,从“道”到“术”,在阅读过程中,我开始在港股和基金上小范围投入一些现金,来践行这些书里的观点。
我想,这些书大概还是有用的,至少在2024开年以来的这波暴跌趋势中,我并没有随波逐流丧失信心,反而在持续投入。
但是那些大人物们讲的概念,我还是很难理解,毕竟他们很多实操层面的概念我都不懂,就更难理解那些大道理了。
23年12月关于游戏行业的那份意见出台后,腾讯股价暴跌,着实给我来了一次不小的震撼。也正是因为这次暴跌,我开始对段永平有所了解。原本我以为这位OPPO、vivo幕后的大佬已经离我们很远,没想到他至今还在相关的论坛上面活跃。
近期阅读带给我的感受就是,最好从完整的书籍来了解你想获得的知识,而不是自媒体平台上那些支离破碎的段子。于是我先后读了《段永平传》和两本段永平在雪球上与网友的问答。
先是《段永平传》,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差,简直就像是一篇超长的公关稿。作者不仅对很多专业知识不了解,而且整本书的撰写思路就是全方位跪舔。对于这本书,我可能更多是当做一本工具书,简单了解一些客观的时间线,读完之后,就转入了段老板在雪球上的这两本问答。
上篇是关于企业经营的,下篇是讲投资的,读完他对经营的理念,我觉得对于我理解他的投资理念,有很大帮助,而且他的投资理念,也让我再次回味起巴菲特和芒格的话,有了更多感悟。
关于“价值投资”,可能国内但凡涉及到这个领域的人,都会拿来说事,我在读完两位股神的书籍后,其实对这个概念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在这本书里,段永平反复向网友们阐述自己的观点: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其未来的现金流(的折现)。
这个概念,放在当下A股环境里理解,其实是很难的。结合他的上篇对谈,我明白了第一个点,那就是对不同人而言,投资并不意味着投资股市这么狭义。可能是投资自己,投资业务,投资到企业里,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并不一定在股市里。
用这些投资理念,我再次回忆起了我此前做的投资经验。2016年我在老家买了一套房,当时赶上国家涨价促销,算下来不到5000一平。房子买完之后一直在涨,但我也没住进去过,每年除了交贷款,还要交物业费。
五年之后,因为北京就业压力增加,我突然萌生了回老家的想法。在装修完房子以后,发现没有就业机会,回老家几乎是“死路一条”,这个时候房子已经装修好,放着只能不断折旧,于是我打算租出去。问了市场行情之后,我发现我家的房子租金回本需要50年左右,看到这么夸张的租售比,我果断把房子卖掉。
虽然这个房子是我唯一的不动产,而且品质很好,但当我意识到长期持有的成本会越来越高的时候,还是果断选择了出手,最终只赚了20万左右。
回到北京的买房经历,在我社保缴满五年之后,北京经历了一波2016年房价暴涨,虽然房价很高,但那时候以我的收入,踮踮脚还是可以买下一套房的。可是我总觉得掏空自己的现金流,背负那么高的债务,未来的生活几乎被锁定,是一件很没有安全感的事情,最终我们夫妻二人达成一致,在北京不买房。
后来的剧情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我们这个行业突如其来的失业大潮袭来。我看到太多身边的人高杠杆买房,每月2-5万的贷款,自己突然失业,家里刚刚有了二胎,原来公司的股票缩水50%-70%,而且还进入35岁危机。
当时代的机会砸中普通人的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的斜率始终会向上走,而且总觉得自己现金的储备到了一定阶段换成房产,继续保值增值。太多人急于往前冲,而忘记给自己留足安全边际。相比之下,没有了负债,身上有一定安全边际的我,感觉更加从容起来。
看完这些书,我好像对自己之前下意识的行为有了一些理解,也明白了自己的风格应该往什么方向走。
就像段永平说的,他看过的经济学著作里有马克思经济学,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如果你真的要做一个几十年的规划,短期波动真的不应该影响自己的判断。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当你没那么多钱买下整个公司的时候,你买一些股票,来拥有这家公司的一部分。而你的出价参考,应该是这家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明白这些之后,最近的股市下跌,其实让很多不错的公司有了更好的价格。
当然,即便是这样,我也会明白我现在还是在不断吸收的过程,我会持续拿出一点点钱,用来验证这些书上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