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应当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要让他人的烦恼侵入内心。只有懂得呵护自己的感受,好好爱自己,方能在余生中日日有生机。
与二三知己相伴,是人生的幸事。成熟的标志之一,是看淡人走茶凉,体悟世事无常。爱自己才是一种终身的浪漫,因为只有自己才是这趟生命旅途中永恒的陪伴。
01适度的情感共鸣是一种美德,而过度的情感共鸣则会成为一种负担。
蔡康永曾说,适当维持良好关系,而非过度温暖,方为上策。人际交往需有所温度,但须恰当把握分寸。协助与关注过度,有时会对他人造成压力和负担。刘白羽先生于1962年因病治疗期间,其长子患上风湿性心脏病,病情不见好转,其妻随即返回北京治疗。
当晚,刘白羽独处医院,心神不定,感到极度忧虑和不安。此时,巴金先生和萧珊女士前来探访,两人进门后,默默地坐在沙发上,没有说一句话。直到刘白羽妻子打来电话,报告母子俩平安抵达的消息后,三人都松了一口气,露出了笑容。
巴金和萧珊起身告别,刘白羽紧握巴金的手,表示感激。巴金却淡淡地说:没什么,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所谓的帮助,不一定需要两肋插刀,生死相托的付出,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人周到的关怀。在亲密关系中,更需注意分寸的处理。有些忙帮到合适的点就好,不一定要明确表达。有些关心到位就好,不要越位。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愉快相处。
从心理学角度看,间歇性冷漠有助于明确个人边界,使共情力保持在适当范围内,这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粘合作用。
共情力可以将白纸化为白鸽,减半悲伤,翻倍快乐。但是,控制共情力在适度范围内并不容易,很多人会过度共情,将自己拖入情绪深渊。
与其“高度共情”,不如选择“适度共情”作为高阶共情的表现方式。人们对于共情的意图一旦被捕捉、肯定并得到积极反馈,往往会更加注重共情的结果。
因此,在理解共情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如何保护自己。菲姐的朋友是一个善于倾听、乐于助人的知心大姐姐,当朋友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第一时间关心关注。作为一个“倾听者”和“疗愈师”,她耐心倾听并同情朋友的遭遇,并为其分析事情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她通过阅读、旅行和分享来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既帮助了别人,也没有让自己陷入悲伤。高阶的共情能够帮助别人,同时也能保护自己。共情本身并不是错事,但是没有界限的共情会成为灾难,而能够自我排解的共情才是幸事。
02情绪难以割舍的人,化身为了易碎的花瓣,随风飘散。
为何友谊总是那般脆弱?或许友谊与爱情和亲情相比,缺少了承诺和羁绊,又缺乏一份必要的体面和分寸感。我们曾经的好友,走着走着,为何就散了?或许因为我们忽略了友谊的珍贵,忘了给它以足够的呵护和维护。而成年人的友谊,更像是一种奢侈品,易碎而珍贵,需要更多的珍惜和关爱。
作家水木丁一直热衷于通过微博和公众号表达自己对时事热点的看法。然而,她却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意见相左的群体的攻击。初始的时候,水木丁会耐心地回复每一个留言,并认真地解释自己的观点。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发现,这些人并不在意她真正的意图,而是在寻找一个容器,来排遣自己的情绪。无论如何解释,这些人最后都会恶言相加。
有时候,水木丁会和对方辩论一整天,只会感到更加烦躁和不安,耗费了太多的精力。作为高度敏感的人群,她的共情能力本就强于一般人群,过度接收他人的负面情绪往往会让她感到不堪重负。
因此,她开始学会自我保护,当意识到无法承受对方情绪的黑洞时,通常会选择不再回复或是直接移除粉丝。如今,在网络上,水木丁已因为她“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态度而出名。
由于这样做,她反而能够自信地表现自己,也能够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曾经看到一个网友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会间歇性冷漠?”其中一个回答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由于冷漠是人性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该珍惜他的热情。”
热情代表着善良,而冷漠则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释放太多的热情,就会失去我们本来的样子。
有一次在演讲中,武志红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先照顾好自己。”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因为它所蕴含的意义太过深刻。
我们常常会忽略那些最简单的真理,却不自觉地陷入了情绪的泥潭。只有当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才能意识到这个道理的重要性。
03恰到好处的冷淡,胜于不合时宜的热情。
三毛曾经提到:“即使朋友关系再亲密,也不能失去适当的距离,因为过度的亲密可能会导致疏远。”有时候,即使关系再好,也不能过度干涉。
与普通人不同,演员陈道明的交友方式独具特色。他不喜欢过分亲密,即使关系再好也不会过于亲密,也不会让别人过于亲密。他认为,当人与人之间完全坦白相待,说出所有秘密时,就会很容易疏远,甚至走向分离。
有时,朋友会向他透露太多的隐私,但他并不会过多地探听,反而会及时制止。在他看来,朋友的私事与自己无太大关系,而且了解别人太多的秘密会让彼此感到厌烦。
过度的热情并非建立良好关系的最佳方式。反而,过分热情可能导致灾难。无论对于任何人,过于热情都会增加不被重视的风险。
一位女性曾抱怨她的丈夫在社交媒体上屏蔽了她,而她的婆婆和小姑子也这样做了。她感到受到了伤害,认为这些人都把她当做了外人。然而,别人劝她不要太在意,要和婆婆小姑子保持距离。
但她仍然无休止地抱怨,说她不知道他们的活动是什么。别人不理解,问她:”你为什么非要知道呢?"她回答:"万一她们花我老公的钱,我还不得管着点儿。"
最终,别人终于明白为什么她的婆家人要屏蔽她了。她在生活中管得太宽了,婆婆想买新洗衣机,她就推荐自己的选择,但婆婆并没有买她推荐的,她就不高兴了。
她总是想要掌控一切,而她的丈夫则提醒她要少操心。两人经常因为小事争吵不休,最终导致了屏蔽朋友圈的事件。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过度热情会给人带来压力。我的朋友曾经告诉我:“那些过度热情的人让我感到不安,我担心他们是否有着不可告人的企图。”所以,我们需要在处事中保持冷静,不必让所有人都踏进我们的生活中。
林清玄的朋友曾购置了纸笔砚台,请他题字挂在客厅墙上。于是,他便为朋友提了一副对联:上联“常思一二”,下联“不念八九”,横批为“如意”。
几个月后,林清玄因离婚深陷争议,遭受来自各方媒体的无端指责、谩骂和抨击。正当林清玄感到焦头烂额之际,他的朋友突然打来问候电话。
朋友并未提及离婚的事,只是委婉地表达自己正站在那副对联前,也不知道该如何劝慰他,于是把自己写的字念给他听。挂断电话后,林清玄感到十分感动。
我曾听到一句令人扎心的话:“纵然关系再好,你和我也永远无法成为我们。”人生路途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闪耀点。对于别人的私事过度干涉,是对其尊严和权利的不尊重和冒犯。时而保持适当的冷漠,胜过过度的热情和不合时宜的行为。
03最舒适的关系,是不要太有关系。
古语云:“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在朋友之间,过度干涉会破坏彼此之间的默契。聪明人都知道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尊重,确保相处之间的平衡。
真正情商高的人,会守住恰到好处的界限。在绘画界,黄永玉被誉为“鬼才”,他的画作生动逼真,受到广泛欢迎。
他有个习惯,就是在出售画作之前确定价格,而且绝不改变。有一次,一个富商觉得画作价格太高,想让黄永玉降低价格。黄永玉温和地拒绝了这个请求。
随后,那位富有的商人得知黄永玉和金庸是密友,而自己与金庸也极为亲近,遂请求金庸与黄永玉商量,将画作降价出售。
然而,金庸了解黄永玉卖画不会轻易妥协,尽管二人交情匪浅,他并不想意气用事地干涉朋友的事务。他明确表示拒绝了商人的要求,并劝他抓紧时间购买。
在《认知突围》中,有这样一句话:“关心和打扰是一对好兄弟,只是后者看上去更不礼貌而已,但更多时候有太大的差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有些经历需要亲身感受才能理解,有些痛苦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知道。适时伸出援手,比过早干涉更为重要。
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和邱启明是好友,尽管平时相处疏淡,但在彼此需要帮助时,总是能够及时伸出援手,问候道:“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
毕淑敏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亲近地保持距离,或许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在年轻时,我们常认为形影不离才是维系感情的正确方法。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琴弦,绷得太紧容易断,太松则无法弹奏出好听的旋律。只有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才能相得益彰,弹出动听的旋律。
在成年人社交中,必须遵循一些潜规则:婆媳之间少联系,多送礼;兄弟之间不共财,明算账;朋友之间少插手,不管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管好自己,周全别人,才能找到让自己温暖舒服的归宿,收获珍贵长久的感情。
梁实秋曾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持久。”人际交往之道,应把握好度,过于亲密则显刻意,过于疏远则缺乏关注。唯有适度的距离,才会有舒适自在的感觉。
武志红心理学家提到“浆糊逻辑”,指混淆彼此的关系是一种假性亲密,越粘连越容易纠结。
应参与他人人生,但不可代替,该旁观时不要凑太近,该援手时也不要太过强势,留空间与余地,方能轻松维系情感。
人生百味,情感易碎。
丝丝缕缕的矛盾,不经意的嫌隙,就能让成年人之间的情谊破裂。
历史长河中,唯有那些彼此惬意的人,才能走过漫漫人生路。而成年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往往是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