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晓莉跟我诉说了一件事情:
生日之时,她发了一条庆祝生日的朋友圈。
当天收到了一条久未联系的朋友的评论:生日快乐!
她内心有些激动,在输入框里打了“不错不错!还记得你爸爸啊!”想了想,觉得太轻佻了,删掉,又打了一句“我还以为你忘了我生日呢”。想想又觉得太哀怨,删掉。最后,她只发送了一句“谢谢”。
她与这位朋友是高中同学,因为把体育测试时摔倒的晓莉扶起来而成为了朋友,最好的时候甚至像连体人一般形影不离。从特别关心到取消关心,
从聊天置顶到不常联系,
从单独分组到大众分组,
从秒赞秒回到朋友圈孤零零一条横线,
社交软件变化的位置记录了友情逐渐变淡的过程。
就像一首歌里唱的:“解散后各自有际遇作导游,接受了各自有路走”。
朋友,本是一个很美妙的词语,可在岁月蹉跎之间,恍若暗示了最终离别的结果。
一。交于无意
大部分的友谊,都是无意间结成的。
或许是学生时代不想落单,
或许是工作时的搭档,
又或者是想找个灵魂伴侣……
二。处以有心
真正可以维持下去的关系,一定是用心经营的关系。
①互惠是相处之道
懂你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抵达你的内心,把藏匿于心底的忧愁转移出来。
懂你的人,会将你空虚的内心装满安全感,将孤独的阴影驱散。
知心的朋友为我们带来心灵上的宽慰,灵魂上的共鸣,我们自然也需要为对方提供情绪价值。
正如汪国真所言:
友情的基础是互惠。
商人之间友情的基础是利益上的互惠,
挚友之间友情的基础是心灵上的互惠。
Franco博士表示(Sloan, 2021):
一段长久的友谊必须是具有互惠性的。
友谊中的任何一方都需要做到给予和接受,且给予和接受的比例是相对公平的。
当一方过多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却难以倾诉时,ta便会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可能会开始埋怨对方。
没有哪个人只愿做你的“情绪垃圾桶”,
人与人之间从来都存在着一个名叫互惠的隐形扁担在维持着平衡,
这个扁担暂时偏一点没关系,如果偏的太久或者偏的太严重,会把挑它的人压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再难维持下去了。
②真诚是相处前提
古人有言:“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如果以真心实意待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疏远,但实际上却亲密;
如果以虚情假意待人,即使表面上显得亲近,但实际上是疏远的,这样的关系自然维持不了多久。
真诚,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教养。
在《圆桌派》第六季中,濮存昕侃侃而谈,道出了真诚的重要性。
一个不真诚的人,就如烽火戏诸侯的商纣王,即使说了真话,也不会有人再去相信你,在危急时刻更不会有人愿意来救你。
③
沟通是关系的保鲜剂
人与人交往,沟通是桥梁;
心与心相知,理解是良方。
没沟通,再好的情也会远,没理解,再深的爱也会淡。
戴·劳伦斯在 《国家贤哲》曾说过一句话:
说话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而不是为了相互隐瞒,
是为了促进而不是阻碍相互交流。
只有通过交谈,才能更好的明白对方的情感对方的诉求,从而更好的满足对方的情绪需求。
想起了看到过的一个故事:
小张是公司销售部一名员工,为人比较随和,不喜争执,和同事的关系处得都比较好。
在外人看来,和小李更称得上是好朋友。
但是,不知何时起,小李老是处处和小张过不去,有时候还故意在别人面前指桑骂槐,对跟他合作的工作任务也都有意让小贾做得多,甚至还抢了小张的好几个老户。
起初,小张觉得都是同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忍-忍就算了。
但是,看到小李如此嚣张,小张赌气,告到了经理那儿。
经理把小李批评了一通,从此,小贾和小李成了绝对的冤家了。
两个人有了分歧有了矛盾很正常,明明恰当的沟通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让两人的关系分道扬镳。
沟通是情与情的维系,人与人再怎么交好也有嫌隙,处理不当,情会疏离;
沟通是心和心的对话,心与心在怎么同,心也会积怨,无暇顾及,爱会错过。
正所谓:
交谈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是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进一步融洽的润滑剂。
余生,愿你与友人情谊天长地久,感情终始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