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生命开始之初,都承载着生命延续的渴望。每个来到这世界的生命都应该被温柔以待,被爱,并允许他活下去,去爱。
今天我要说的是两则悲伤的故事,来自两张相片。第一则故事始于《饥饿的苏丹》(The Starving Sudan)又名《欺凌的苏丹》,是摄影师凯文·卡特的作品,刊登在《纽约时报》上,凭借该作品作者赢得九四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这张照片上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秃鹫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
照片的背景是一九九三年,苏丹在战乱中爆发了大饥荒,农民流离失所。据说凯文拍摄这张照片时,女孩的母亲也在现场,她正准备带着女儿到救济站领取食物。但是在半路女孩由于体力不支跪倒了。在拍摄完这张照片后,摄影师赶走了秃鹫,看着女孩蹒跚离开。
女孩最终是否得以存活不得而知,但是对于一个孩童,来到这人间却得不到庇护,饱受磨难至此实在令人唏嘘,这只是千万真实发生事件中渺小的一个缩影,非洲当年经历了什么,诚然那种惨痛是不言而喻的。
照片获奖后,另一个悲剧也发生了。摄影师凯文和颁奖方遭受了各国各界人士的道德抨击。没有人去关注照片的注解(女孩将得到救助……秃鹫只食死尸不会攻击活物……)所有的矛头一边倒全部在叫嚣摄影师的冷漠,没有施以援手等等。没有人去想他只是一个纪实摄影师,给新闻供图的,在他的职业范围内,他想让全世界知道这里还有饥饿,仅此而已。并且如果女孩有危险他也会放下摄像机去帮助她,他后来确实做了,却没人愿意去听。
道德的捆绑加上生活的重压,凯文最终自杀终结了生命。
对于女孩来说,食物和水是她生命不可或缺的唯一,她想活下去,为此,仅剩一口气也要到救济站去。对于摄影师来说,这无形的绑架和生活压力是他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自杀的人是很需要勇气的,不到万不得已,谁会甘心轻生?也许某个人的一句话,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二则故事发生在2016年1月31日也是非洲,关于饥饿。照片中,一个骨瘦如柴的孩童正在接受路人的施舍。他被家族认定为巫童,驱魔失败后被赶出家门已经八个月了。他无家可归,一丝不挂,除了还有一口气在,别无其他。他靠着捡垃圾堆里的食物以及路人的施舍勉强存活下来。
这位给孩童喂食的白人女孩名叫Anja Ringgren Loven,丹麦人。在非洲经营着一家慈善机构,关注非洲儿童的教育与发展,为那些被遗弃的儿童提供庇护与医疗。她不顾周边人劝阻收养了这个“不祥”的孩子。
当时这个孩子除了饥饿还满身是伤,有的伤口已经化脓生蛆,Loven把他带附近医院治疗,给他取名为Hope,寓意“希望”。为了筹集医药费,Loven通过网络发起义捐。图片一经上传,各社交平台合力转发。他们迅速筹集到上百万美元。出院后,Loven让他和其他三十多个被救助的孩子一起生活。渐渐长成了健康的孩子。
这是他们后来的合照,如今Hope已经三岁多了,看起来也结实了不少。
诚然,比起1994年的那个女孩,Hope是幸运的,他得到了无数爱心人士的帮助,走出了悲惨的命运。爱和希望让他活了下来,并且有了未来。
当我们对这个世界不满,对自己遭遇的一切感到愤懑的时候,请想想这两个孩子。比起他们,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已经太足够了,世界已经偏爱我们至此,我们应该报以感恩。
对于“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这个话题,我忍不住要提一下2017年8月31日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事件发生后的几天,网民的认知从起初对“恶婆婆,宝妈男”“黑心医护”的谩骂慢慢回归到事件本真。通过视频,人证的取证,目前事件指向是:榆林产妇马茸茸,由于产程疼痛难忍,多次要求剖腹产,而医生认为她的情况可以正常顺产。由于当天有产妇大出血医护人员比较忙,没料到她一时选择了轻生。
我也是一个一岁孩子的妈妈,一年前宝宝出生的时候,我曾经历了三天阵痛。几乎每个女人都要经历这个时刻,只是痛感和承受能力因人而异。我清楚在宝宝出生前的那段时间,身体有多不舒服多疼。一起待产的数十人,每个都在不同程度地呻吟,叫喊,甚至骂人,但是大家都能挺过来。当听到宝宝第一声响亮的哭声,第一次安静地躺到身边,第一次吮吸初乳,那种美妙,所有人的第一句话都是“值了”。
他是一个生命,他也有选择生的权利,作为母亲,你可以不爱惜自己,你不该让他为你自己的选择买单。
对于马茸茸来说,生产的疼痛成了她轻生的罪魁祸首,这是她承受不了的疼痛。但是她没有想过她的孩子,她的父母,她的爱人,以及其他一切关心她的人。我无法想象,疼痛竟让她“失忆”般忘记了她所经历过的所有美好,甘愿抛弃一切跳下去。
她的痛苦结束了,别人的痛苦就开始了。她的丈夫延壮壮,被陌生人打爆电话,谩骂诅咒句句诛心,没有人体谅他是一个刚刚失去妻子儿子的可怜人。她的父母公婆被所有人唾弃,什么“重男”思想,不愿意花钱,各种不堪的假想在找到一个发泄口后似乎都合理化了。他们只是老人,如果时间倒流,你去问他们,所有的家当和女儿,你们怎么选,我想结果是必然的,父母爱子之心切,只有为人父母最清楚!
事件始终,仅仅只是产妇心情的波动和心性不成熟导致的。不是对逝者不敬,我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希望以后不再有这样的悲剧。
《礼记·礼运篇》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希望我们能到达这个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