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开始工作的第二年,过着“活少钱多离家近”生活,但是整个人特别的迷茫,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往哪里发展?不知道下班后怎么打发自己的时间?有一次正好跟Brandon聊天,他从国外回来,人到中年,经历过很多事情。平时嘻嘻哈哈的他,一脸郑重地跟我说,“我也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找了很久,但实在找不到,于是我只能先享受当下的生活。”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呢?
Stephen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第二个习惯中提到:以终为始,从人生的根本意义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他给到一个非常棒的场景设置,正如冯小刚在《非诚勿扰2》电影中设置的,如果你在生前给自己开个追悼会,你希望别人是如何评价你的?你的一生有任何成就,贡献,或是值得怀念的事情吗?失去你,对爱你的人会有什么影响吗?他们想起你是粗暴,强势,厌恶,还是温暖,感恩,伤痛的?
我当时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是非常触动的,真的很震撼。但是当我们从电影中出来,重新回到现实里的时候,我们又在开始为我们的衣食住行不断忙碌,忘记了进一步的思考。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Stephen的建议是“以原则为生活重心”,通过更加理性,客观的角度对个人生活进行评估,不受情绪或其他因素干扰。平衡十个方面的需求,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当时我看完真本书的时候,马上进行操练:
于是在2012年,我的墓志铭是:
不断地奔跑,寻找身体的自由;
不断地思考,寻找精神的自由。
对应到我的社会角色是:1,马拉松选手 2,企业培训师。
这样的操练有效果吗?肯定有的,当你一年只能专注三件事情的时候,墓志铭会成为你快速做决策的标准,让你消耗更少的能量点SAY YES, SAY NO。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发现“做培训”这件事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我们同样要花很多时间备课;我们同样要低下姿态跟甲方沟通,说服对方采购我们的课程;我们同样要处理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一个不好,会触动对方公司高管的差评。有一次培训后,我实在忍不住跟一位培训前辈Elliott抱怨说,这真的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我应该怎么办?Elliott跟我说,把培训当成一份职业即可,不要想太多。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就把培训当做一份赚钱的工作。
只是当Joshua Becker在《极简主义》中提到的,“你会用职业?事业?还是使命?来称呼自己的工作?” 。
而且Facebook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采访中也提到过“我真的很幸运,每天醒来都能为全球逾10亿用户服务。”
我开始觉察,培训更多的不是赚更多的钱,不是在朋友圈晒更优渥的生活,而是应该影响更多的人做出积极的改变,让自己拥有更加有意义的丰盛人生。我需要的是使命,而不是职业。
于是在2015年,我的墓志铭是:
不断地奔跑,获得身体的康健;
不断地思考,获得心智的成熟;
不断地祷告,获得灵魂的救赎。
这次国庆有机会参加Lifegame生命游戏,把我们从生到死的90年时间长度浓缩在3天3夜里,各种体验式场景的设置,让我们快速的融入到这样的设置中,在结束后,我也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要如何度过?”
2017年我的墓志铭:
此处埋着沈敏吉,她的一生充满仁爱,喜乐,平和,忍耐,恩赐,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极简主义minimalist让我们减少物质生活的拖累,更多地进入精神世界的探索,比如思考人生的意义,只有当我们找到自己人生意义的时候,才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都是在瞎折腾。
【生活操练】
一周练习:跟三五知己分享彼此的墓志铭。
*********************************************
5年内对焦生命中最重要三件事,实现个人资产翻了6倍,通过影响8万多人次生活发生积极改变,同时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时丰盛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