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get到两个事,让我挺震惊。一个是代沟每四年换一茬,也就是说我和我女儿,大的已经隔着6轮代沟,二宝不用说,更多。难怪女儿动不动就声称,我们有代沟,你不理解我……好吧,如果代沟是以这么生猛的姿态入侵我们的亲子关系,那以后真的没啥可聊了。
另一个是来自同事的感慨,她说你观察到了吗?很多小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这事儿其实早就不新鲜,我记得侄子四五岁就学会了霸屏,对各种书籍却不屑一顾。
真挺让人感喟的,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我们的注意力被大量信息流“截胡”,而孩子的注意力则被大量短视频所吸引,安静地读取一本书,不要说孩子,对于很多成年人都是奢侈。
这两个例子看起来并不相干,但底层逻辑却是相通的,我们身处一个被各种信息包围、裹挟的时代,时间、精力均被切割得七零八碎,连代沟也缩短到四年,甚至可能更短。在这种信息流的攻击下,越来越多人身处焦虑的漩涡,有的自知,有的不自知,但都很难逃脱。
在这种大背景下,另外一种潮流和趋势却越来越显化:读书和写作的人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增,不仅各种读书写作营多得晃眼,微小而坚挺的知识分享达人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因为读书写作需要我们有一颗安静的心,会让我们有意无意进入心流状态,这种静心便是专注力的聚焦,能有力抵抗时间、精力被切割被消费的焦虑。所以,大部分读书爱好者和写作者都知道:此种行为疗己愈人,是向善的修行。
今天覃杰老师的课便着重分享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透过我们身处的大时代,更能感受到其价值。
写作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写出佳作绝非一日之功,优秀写作者心里大都有共识:之一不外乎素材的积累;之二不外乎技法的运用。此间的第一点切中多读,第二点切中多写。但覃杰说还不够,须再加入一点多动。
多读是指全面构建知识体系。
从三方面来架构:
① 速度:不是单纯求快,是指从阅读的层面来说,取决于人脑接受信息的宽度及人脸识别文字图像的速度。具体方法:一是指读法,二是相对远距离扫描法。
② 广度:增加识域范围,让自己尽量保持客观和中立,带着质疑看问题,拥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具体方法:一是加强交流和沟通,二是扩大阅读量,三是关键词检索阅读;四是刷主题法(同一本书或者同一段资料可能会蕴含不同的主题,按需搜用)
③ 深度:多读经典名著;读书至少思考两个维度:一是从作者维度看这本书的使命价值、架构干货;二是跳出作者的思维,从局外人的身份重新思考这本书的价值,作者撰写的背景、目的,他为何选择这种表达方式,优势在哪里?如果换我写这个主题,我会从哪里入手,需要哪些素材,会选用何种表达……这个有点烧脑哈。
关于阅读书单:因为个人需求不同,建议尽量不要参考他人提供的,自己琢磨出来的书单最实用;根据自身情况构建知识体系最扎实。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即此人对于阅读领域有着基础的了解,知道该如何去选择自己需要的书单,如果是两眼一摸黑儿的小白,还是需要有见识之人引导,才能快速了解这个领域并给自己定位。
阅读理解:阅读即指读懂作者的意思;理解就是完成形象的重构,一定要注意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如何通过阅读成就自我:吃透行业100个关键词,寻找最重要的21个。
多写指熟练地运用汉字并成就写作。
覃杰老师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十倍法则,以10:1的模式来复盘阅读和写作,如读1万字写1千字笔记,读10万字则撰写1万字左右。
进一步延伸可以反其道而行,如遇到需要点子的关键时刻,应思考比现在自己厉害十倍的方式去处理,那么必然会寻摸到最好的解决办法。比如把一句一百字的话扩写成一千字,就相当于写了一篇文章。
进行有变化的刻意练习,如首先掌握字词句的基本用法;其次有意识练习扩写和缩句,避免出现病句;再从模仿精品入手,掌握谋篇章法。当然,这些只是起步,文章细分类别多,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写法,但瞄准巨头模仿并慢慢琢磨属于自己的风格是捷径。
高质量输出的原则:一是要用心,二是要有恒心,三是要有野心。
多动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现代社会人们的身体健康是个巨大隐患,因此覃杰提出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一切的前提都需要一个好身体。最好流程化操作。
阅读的作用很多,陶冶情操,扩大知识面,与古人对话,和智者闲聊,这些行为的背后会逐渐量变为写作素材的积累,为写作搭建好扎实的“有话可说”甚至“想说”的底盘。当有了这种强烈的倾诉欲,写作就成了自热而然的一件事。
之前曾梳理过写作前中后应该注意的一些点,这一节覃杰老师讨论了写作的最佳表达方式——讲故事。好故事常常让我们入迷,思维不知不觉被带入,甚至情绪也被无意识地调动起来——这是一种可怕的能力,世界上最优秀的商人已经捕捉到这种能力,并作用于自己的营销,且打造出了故事品牌。这也是覃杰老师重视故事表达的核心。
那么,怎样写出引人入胜的好故事呢?
覃杰老师讲解了三个方面的点:
一、一个好故事胜过万千大道理:故事会轻易侵入人的神经系统,有着强大的暗示效果,实现吸引、影响和转化,所以一个好故事胜过万千大道理。
二、怎样写出引人入胜的好故事;
故事的概念:故事是由一系列冲突驱动的动态递进的事件在人物的生活中引发了意义重大的改变,注意重要的关键词是冲突和改变。
写好故事的常用模板是常态、变化、改变:首先交代一个常态,然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后发生了改变。很多英雄逆袭的故事都是走这个套路。注意其中有反转,反转会造成情绪的巨大反差,或惊或喜或悲或笑,这是因为恰好满足了读者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好奇心,于是,好故事的任督二脉就打通了。
用到的技法:多米诺骨牌原理,英雄之旅。
故事的分类:
1、目标故事:目标的作用主要是激发热情共同奋斗。如007社群的口号——一起写7年去南极看企鹅。比如红军长征的故事。
2、价值故事:故事是有效传递核心工作和传递核心信息的方式。
3、用户故事:借他人的评价来做信用的背书,最适合创业者。
四个要素:有共情的角色,即要带“你”入境;有真实的情感;有转变的瞬间,有特定的细节。
三、“你”就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一个人的经历就是写故事的最好素材,每一天都在创作属于自己的故事。
打造故事品牌的三个核心问题:主人公想要什么;谁妨碍了主人公获得他想要的东西;若主人公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他的生活会怎样。
好的故事产品传达给用户的三个信息:它提供的是什么?它如何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我要怎样才能得到(或者买到)它?
最后,回到问题的初始,是否掌握了以上这些知识、套路、方法,真得就能随意写出好作品?当然不是。
这个过程漫长且痛苦,需要一次次打破原有的认知和原来的自己,当然,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把它当做一个目标,且行且精进,至于自己能走到哪一步,不知道,但正因为其中蕴含着无法掌控的不确定性,所以充满了挑战。正如《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这本书中所说,让游戏永远玩下去。这种游戏我们不知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甚至没有赢家,其目的和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过程,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那么,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体系里,要如何才能够真正的成长?得到里面罗胖子分享了这么一个架构:
1.有计划地学习新知识。可以是每天固定时间学习,也可以是每年换一个学习方向,不管有用没用。
2.有固定输出的习惯。比如开一个微信公众号,不管粉丝涨不涨,有用还是没用。
3.定期向比自己厉害的人请教,不管有用没用。
4.复盘自己执行的每一个任务,搞清楚为什么成为什么败,不管任务是大还是小。
正如学习写作,“不管有用还是没用”,按照不断迭代的方式去做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