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有趣的问题:当一个作家写不出东西的时候会干啥?
下面的答案五花八门:有说挠头,头都给挠秃了;有的说看一眼花呗、信用卡和房贷车贷呗;还有的说没有灵感了、没有动力了、想玩了等等。
讲真,要不断创作新的作品,对于作者本人来说就是一种压力。文章写什么,对于写作者而言,不仅棘手,且可能是长久的困局。
历史上,不少作家为了破这个局,也想尽办法,如有的尝试从写情书的滔滔不绝中走入当下需要的写作状态;有的写打油诗,以此来增加写作的乐趣;有的选择坐下来什么都不想,逼自己从第一行的第一个字写起……
坦白说,这些怪招对于职业写作者也许有些小用,但对于只把写作当爱好的小白或中白来说,基本没啥用,因为,支撑其写作的最重要一点——作品价值和作者价值之间的交叉点没有找到。
就我自己而言,虽然喜欢文字很多年,但提起笔来或打开电脑,仍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感觉说出来的话苍白无力,并非自己在心里酝酿了好久,想与人分享的“美文”。
覃杰这节课,重点就讲了“写什么”这个核心问题。课程标题是:写什么比如何写重要10000倍。这句话包含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写什么,一个是如何写?
写什么指的是内容,如何写则偏向技巧。到底是内容重要,还是技巧重要?以我个人的写字经历回看,早期可能内容重要,因为得先写出来再谈下一步呀,后期应是两者并重。
最近几年各种写作课大行其道,很多人先后报了十余门写作课,甚至花了几万元,但若问真正学到什么东西,很多人依然觉得迷惘。
写作真的像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吗?其实稍微会思考的人都会质疑这种如同坐上火箭般的速成班,21天,30天,100天,甚至半年的写作班,如果不是脚踏实地地先做到输出内容,根本无从谈起写好,隐含在内容里面的各种技巧,以及达到变现的结果更是遥遥无期。因为,世界上压根就没有这样一蹴而就的事。
所以老师会问,折腾了这么久,知道自己究竟想写什么吗?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就看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写作的方向也便找到了,就是不断地输出自己的价值所在。
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有价值?
一看需求,读者不会关心你是谁,只关心你产出了什么?
比如你有一家琴行,是否可以从学琴的21个坑写起?一周总结一篇,能写上小半年了。
二重情境,用故事带入读者情感。
比如“今天是5月12日,我在腾讯会议和近万名战友一起听了覃杰讲述创业故事”。这就是一个简洁直接的开头,故事会随着笔尖的流动继续往下延伸。
写好情境的三个小方法:简洁、类比、画面感。
简洁:指直接表达不拐弯。多用主动巧用被动句式,会让句子更有力量感;
类比:指打比喻,作比方。妙用类比能让文章增加内敛、生动的力量;
画面感:在写作上一般通过五官的参与凸显这个过程,眼之所见、耳之所听、觉之所察、躯体之所碰触,描述出来的场景更加容易产生代入感。
三看是否进入正确的圈子以及圈子的价值能量。圈子是一个能量特殊的词,进入什么样的圈子,会伴随而来怎样的助力或者拉力,只要足够用心,这种“力”量往往是最好的助力。
四看是否长期坚持。这里补充一点,长期主义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一种潮流,这就需要我们带着质疑去反思,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潮流时,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追求的方向是否正确?记住坚持的前提是——确定坚持背后能带来好的结果。也就是说,坚持只是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而非目的。如此,才能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去做长期主义的坚持。
好比写作,如果在写作路上不仅坚持每天达到定量的输出,且努力尝试各种文体、话题领域的更迭,即使每天只改进1%,天长地久的坚持,也将是天翻地覆的传奇。
除了坚持,我们还能倚赖什么?天赋异禀毕竟因为异禀而极为罕见,所以快速入门,即有效的方法很重要。
一、掌握更多概念,每个概念犹如一盏小灯,点亮它,关于认知的脑图就越来越广;
二、对于写作者来说,必须了解相应的基础知识,弄清楚写作过程前中后最重要的点。
写作前的三件事:定选题、列框架、找素材。
定选题涉及到战略层面的决定,即聚焦,本质不是设定目标,而是解决问题。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发现问题的薄弱环节,并且有连贯性的行动去解决。解决问题的实质是给出方案,这是一个重要的反思。我们通常认为解决问题是“找人”,其实远不够,重要的是提供好的方案为对方解决问题,达成真正的双赢。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选题在操作中会涉及到:一是细分领域,最后可以升级为打造个人品牌;二是对“我”有用,能决定和多少读者产生共鸣;三是共鸣取决于痛点的大小。
列框架的三种模式:一是开头点题,正文论述,结尾升华;二是黄金圈法则,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层层递进;三是金字塔结构,交代背景、讲述冲突、解决办法。
找素材:妙用关键词寻找稀缺材料,更好佐证文章观点。
写稿中:
注意第一句非常重要,是凤头。如果第一句无法吸引读者延读到第二句,那么这篇文章就出局了。然后如果第二句无法吸引读者延读到第三句,那么还是出局了。
中间要有足够甚至让人眼花缭乱的料,如同猪肚;
收尾要简洁有力,如同秋风扫落叶般有力的豹尾,并呼吁有正向回馈的行动。
写完初稿后:重点在改稿。
首先必须明确,每一篇稿子都不可能一稿写好,当然历史上也有,比如当代作家汪曾祺,向来没有修改的习惯,因为他在落笔前已经在腹内先“写”好了。即使厉害如东野圭吾,写完之后也要经历两到三次的精修才能提稿;
其次要删除一切与主题无关的旁枝末节,大刀阔斧地改。当然,人无完人,文章也一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修改可以用上这个公式:第一稿乘以10%修改量。
写完后的三件事:
一是排好版,符合当代阅读审美的要求,需要分细段、加粗关键词句、放插图;
二是多扩散,达到价值最大化输出,也是作者需要的反馈;
三是定期复盘,观察分发渠道,确定适用搜索的关键词,加上推荐的必要元素。
如此,一篇文章才算大致完成。最后我复盘一下,写作是一件并不轻松也绝不简单的事,覃杰老师的课程虽然提供了一定的样板和模式,但真正写作时只能做个借鉴,在消化妙用这些模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更多时候大约还是“法无定法”才能写出独树一帜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