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态牵动着思考的运作,影响人的看法和情绪。能清楚了解心态为何物,就能把控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心态是心理运作时的倾向,有的人倾向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有的人倾向于当下的分析与判断,有的人倾向于未来好奇、试探和期望。由于偏向各异,过去的生活经验不同,表现于生活的行为也就各不相。
佛学中指出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首先,过去心是指过去所受的教育、训练、经验和种种遭遇,有好的,有不好的;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如果你从心理档案中,调出这些资料,回应现实生活,这就是使用了过去心。
过去的经验如果是沉痛的创伤,受到苛刻的教育,那么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自己,就会被它折腾而不愉快。许多精神疾病,多数是过去的经验中有不当的教育和创伤经验,直接转移过来看现在的生活,而造成痛苦和忧伤,例如忧郁症的人,他一直带着批评性、苛责的心态来对待自己。
有一位年青人,很担心自己的行为触犯了经典,每天批评自责,陷入痛苦和忧愁。他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令他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他认为这个社会邪恶和堕落,早上起来看报纸,整个社会风气令他担心和失望。观照自己的生活,他为触犯戒律而懊悔,连正常的性生活都令他觉得猥亵。他说:“我实在活不下去了,这个社会令我绝望,我对自己的罪恶感到更绝望……。”
“你用戒律批评指责自己?”我问他。
“我不能照戒律生活,所以罪恶感很重,觉得自惭形秽。”
“你对于戒律的解释,符合现实原则吗?是用你的智慧来解释它吗?”于是,我为他解释,戒律不是拿来捆绑自己,而是拿来指引自己,保护自己免于错误。它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了了分明的般若自性,使我们得到光与智慧。
“可是每天我都觉得在犯罪,我已经到了什么事也不能做的地步。我也知道自己有问题,但就是跳不出来。”
“戒律是要我们避免错误,勇于改正,而不是要我们自责罪过,须知戒与智慧不可分离。你要明白罪性本空,因果亦空。”
于是,我为他解释《中观论》中的空假中三观,要他了解用没有成见、偏见的空性智慧来觉察生活中的实现(假),才能得到如理的实现(中),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调适之道(修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咨商,他从过去心的执著中,慢慢走了出来。
其次,现在心是指当下的分析与判断。人若只有现在心,往往抱持“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没有适当的该与不该的坚持。目前,许多青少年,流行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口头禅,正是偏向现在心的写照。
现在心强调的是现实、感性、功利与分析,它固然重要,但如果偏执于现在心,则又流于功利和享乐,而疏于道德的责任与实践,它是现代人沮丧、脆弱、焦虑和空虚的根源。这个根本现象,表现在青少年身上,成为青少年的烦恼、�厢搴头缸铮槐硐钟诩彝ィ�造成家庭功能的衰微;表现于经济生活,则造成了潜在的不安和危机。
太现实造成了心灵绝望和苍白,太现实造成短视的人生,反而看不出宽广的人生视野和价值。
其三,未来心是指对生命未来的仰望,是一种好奇、欢喜和期待。它给我们快乐和希望,给我们超越现实遐思和憧憬;它让我们有理想,会作梦,仰望着一个全新的未来和视野。
有了未来心,我们才会接触到极乐世界和天国;有了它,我们才会对现在负责。
弥勒菩萨代表著未来心,他的全名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亦即将来要成佛,是通往未来的希望和微笑。因此,他开心得笑容可掬,他大肚能容,他丰腴的两颊,显露著生活的自在、愉快和光明面。因为他结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希望。
不过,一个人若缺乏过去心和现在心,而徒有未来心又会是什么样呢?那会变成空想,或者限于沮丧的情结。他的未来心缺乏过去和现在的良好基础,认为未来是可怕、没有保障的,于是陷入对未来的绝望。
对于未来空虚的人,既是苍茫的,也是沮丧无望的。从忧郁症和自杀患者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愉快情绪经验极为缺乏,长期陷入无助、惧怕和不安之中,就会发展出对未来的绝望,对现实的沮丧和对过去的惧怕。
“我没有明天,因为我没有希望。”这是无奈者的座右铭,即使没有遭遇什么困难也会这么说。反之,一个抱着未来希望的人,即使陷入困境,也会奋斗努力,他们的座右铭是:“看!成功在望。”
人不能执著于过去心或现在心或未来心,但也离不开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三者得到协调,才会大开智慧之门,才能回答生命的问题。而三者的协调,必须是超越的,是智慧的空性才能整合它。
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是我们待人接物信念的来源,要契合它、超越它,但也离不开它,而正确的生活信念,也从这里看出端倪。
文章有不足之处.请诸君海涵。huijingge01本人微信号。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