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荡式刷影最大的好处就是,很容易在相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遇见截然不同的作品,由此带来一场思想的风暴和人性炽烈的考量。
我们不长不短的成长行径过程中,被前人灌以太多说教式的美好。以至于处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年龄,对以往的“美好”都持以怀疑与免疫的态度,至少我是这样。
过去的一年,无论遇到多少张电影清单,亦或是朋友的评论,《放牛班的春天》似乎都逃不过推荐。而本人恰好又是那种喜欢随性而起的人,对固有的太阳不执着,对路过的星光倒是兴趣满满,但是对那太阳吧,也算是念念不忘。所以很多东西会被搁浅,待到有时间拾起,发现当初的兴致早已磨灭殆尽,剩一地的无用的叹息在时空的原地等着喂狗。歌功颂德的篇章被重复了许多次,也如同我们在这部电影里面所体会的一样。而我最大的感触是“一个无论多么叛逆的孩子始终都有一双纯净的眸子”,这个印象来源于故事的几个不同主人公。无论是天赋极佳的音乐少年,还是放火烧掉学校的问题少年。未经跋涉的人生又有多少善恶可说呢?也许你会联想到前几年流行的真人秀节目《变形记》,那些深夜游荡街头混迹酒吧,动不动就扬言要砍死父母的孩子,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不经意流露的善良和眼神的飘忽,他们看似坚不可摧的盔甲在那一瞬却被自己重重卸下,那双纯净的眸子在闪光。合唱团的声音宛若天籁,独唱的少年大抵就是天使了吧!
除此之外,在我的认知框架里面,这部电影实在就乏善可陈了。
倘若一个女孩子执泥于死亡,血腥,暴力的艺术作品,那她的性格里面是否就意味着极端的一面?这个问题来自昨日看完展览的思考,也来自于《死亡实验》给的冲击。
一群“正常人”在模拟监狱的心理学实验中逐步暴露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由虐待走向死亡的过程,所有人都忘了这只是个实验。必定要以鲜血的代价才能终止这种丑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人的劣根性,更是种悲哀。心理学老师在课堂上放过的美剧《犯罪心理》的片段,与此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在最绝望,受尽背叛与侮辱的崩溃边缘,心中的激愤连带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会放大成千上万倍,理性的体系早已崩塌,人性的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你不会预见到下一秒身体的恶魔会做什么。未知的恐怖才是最大的恐怖。浅薄的灵魂多少有些战栗,这大概就是我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