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梁晓声曾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皆成文章。”
这里的“所学”,我觉得理解为广泛的“阅读”比较合适。这个阅读既指我们生活中的书籍文化层面上的,更指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人生阅历。我觉得,一个人,只要在这两方面有丰厚的积累与沉淀,就不愁下笔难言,成文不妙。而事实上,当下的学生在写作面前呈现的一切困难,都毫不例外地指向这两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的阅历虽也不乏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大多流于无形,入不了心灵与精神深处。二是阅读量少,质更不佳;于是,等到真正要写作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既无题材又乏善可陈,根本原因在于人生的“阅读”这个穴脉堵塞不通,血气不活。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生活是我们一切思想的来源,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时刻浸淫在其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一个举手投足无不是在生活的大洪流中。因此,每一根生活的细小纤维与神经都塑造了我们的思维与思想。一句话,是平凡而伟大又“润人无声”的日常琐碎塑造了我们的心灵与精神,而这就是我们写作之源。文学写作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时刻浸润感受体验后的心灵与精神的内化,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这是一种写作之于生活“阅读”的必然。然而,有了生活却不等于写作,原因何在呢?事实上,每一个生活着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丰富多彩的经历。然而,真正等到要下笔的时候,却常常感动没有题材可写,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个是因为生活中的这部分人没有做有心人的习惯,也就是缺少观察积累的生活习惯,或者说是一种称为“钝感力”。梁晓声曾在《作文的“窍门”》一文里“观察的习惯”中说过:“顿怠的观察力,顿怠的好奇心,是感性思维的克星,而顿怠的感性思维是写好作文的克星。”由此,他还进一步指出:“观察室完全可以有习惯而成本领的。”而我们现在的学生都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有生活但却没有观察习惯的情况,因而自然就没有观察力,而观察力又恰恰是写作中表现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于是,学生即便有丰厚的生活经历,但是由于他们对实施或世相缺乏必要的体验、分析与感受,就无异于过眼烟云,有名无实,对于写作者的学生而言,他们必然是“腹中空”“脑里白”。在《把观察这种享受还给孩子》里,梁晓声提到了“观察、分析和感受是写作的前提”、“观察室写作者的本能”两种写作的必备条件,一是前提,二是本能,没有前提就已经失去了写作的根基了,没有本能何以下笔成文呢?尤其是在“前提”中,他如此写道:“第一就是观察力,第二就是对于人情事理的一种分析能力,第三就是他的情怀感受。这三个方面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对文学写作还是对于学生写作文,都是最主要的元素。在这个前提之下,才是操作汉语言,把这三方面中的某一种能力表达出来的能力。”在“本能”中,他如是说:“一个平时没有观察训练的学生,面对许多作文题,他可能都会觉得茫然。”这两个方面的描述,都对当下我们的学生写作症结具有一针见血的指正。最让我们熟悉的莫过于那种“觉得茫然”即面对写作时的那种“无米下锅”式的无话可写的痛苦。
于是,在生活这个文本“阅读”中,打通它与我们写作的穴脉就得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养成多留心观察、感受与体验的习惯。当然,这里所指的观察并非是有意的,即不是为了要真正等到为了要写好作文才去观察,虽然这样的观察对写作也会有一定的帮助。而常常是基于一个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习性的,即就是作为一种生活形态上的留心,那是涉及到了一个人的天赋异禀或者说是人的心性的。
这是生活阅历对于一个人写作的血气的滋养,也是朱熹曾在《观书有感》一诗中写道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意。
另一种阅读,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书本广泛的博采众长。在这里所指的阅读,是那种带着思考的真阅读,而非只有“眼到心飞”的“假阅读”。所以,这就很好理解有人说到的“为什么有的人书读得也不少,但是,写起作文来却还是下笔无言,苦于无门”。这就是典型的假阅读的范例,这样的事实也不完全准确,但至少在读与写之间有一道深深的隔阂,似乎有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这样的学生我曾经带过的学生也不乏其人。难怪梁晓声也在“不能只有阅读而没有思考”中说:“很多家长可能更强调阅读的作用,觉得读更多的书就能把作文写得特别好。这个观点肯定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全面的。”我觉得这句话是由一定道理的,因为这种假阅读,常常是有读但较少注重内心思维的同步进行,或者说是一种只注重故事情节或文字表面的“看”过而已,因此,这还有另一个学术名词叫“浅阅读”。其实,这种阅读的思考有时候是以一种潜在的隐形的存在,或者是受一种长期积淀的深层写作畏惧心理的掩饰下难以打开写作的欲念。所以,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常态就是那种“假阅读”或“浅阅读”。在我刚毕业的那个班中就有一名这样的学生,平时非常爱看课外书,尤其是沈石溪系列的动物小说,并且自己主动买了不少这方面的课外书读,平时上课,他不听课,基本都是看书。但是,平时写作文一字不着,即便是考试也是次次作文白卷,但后来,在我的强力要求下,开始每天写日记,曾也有过中断,但在我的逼迫下,又继续写着,后来在看他写的日记,除了错别字不少外,基本上语句很不错,不少时候还有一定的文采。这可见大量阅读给他积淀的功力不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对他的“假阅读”或“浅阅读”,这些日记也有力证明了他平时不能写不会写的假象。事实是受传统教学下所产生的写作恐惧综合症隐藏下的那种潜在的写作能力有待开发。
一个人,只要真正培养自己用心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真正把生活阅读放进心灵,甚至融入精神血液;然后,再积极主动去做真阅读的信徒,真正打通写作之脉,写作会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因为两种阅读,皆是人生之大学问之源头,而如前所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皆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