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其雷》这首诗是历史解读比较多,多为后世旧儒为“教义”而解的牵强附会之说,究其本源,这是一首妇人对于服役在外分隔两地的丈夫的思念之诗,也算是《诗经》里较常出现的闺怨诗吧。
01 原诗及释义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隆隆雷声震天响,就在南边山之阳。
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为何此时离家走?不敢稍闲办事忙。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忠实厚道的君子呀,回来吧回来吧!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
隆隆雷声传四方,就在南边大山旁。
何斯违斯?莫敢或息。
为何此时离家走?不敢稍息办事忙。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忠实厚道的君子呀,回来吧回来吧!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
隆隆雷声响梆梆,就在南边山下方。
何斯违斯?莫敢遑处。
为何此时离家走?不敢稍息办事忙。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忠实厚道的君子呀,回来吧回来吧。
02 解读
“劝义说”
《诗序》以为,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
“归周说”
子贡《诗传》云“召公宣布文王之命,诸侯归焉。”申培《诗说》云:“武王克商,诸侯受命于周庙。”清人方玉润承袭此说,进而发挥曰:“讽众士而归周也。”(《诗经原始》)
“存疑说”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云:“此诗之义当阙疑。”意思是归周说证据不足,只是妄加附会标新立异而已。
“劝义说”是历代经师附议较多,郑玄《笺》孔颍达《疏》皆因袭之,然不同此说者大有人在,宋朱熹率先发难,他在《诗序辩说论》中说:“案:此诗无‘劝以义’意。”清代学者多奉朱说。
吴闿生,姚际恒均不同意此说。
《诗序》探索此诗作意,固然是臆测之词,但其阐述“远行其从役,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这一情节来看,释读仍然有合理之处。
故朱熹弃其妄说,取其雅意,提出了为思妇所作之说:“妇人以其君子从役在外而思念之,故作此诗。”
在奴隶制社会里,男子为国服役(徭役,兵役)乃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奴隶和平民自当不在话下,即使一般贵族男子,也不遑乏例。
夫妻长期分居不得团聚,这就自然地引发思妇征夫两地怀念之情和相思之苦。
表达这类主题的作品在《诗经》中可谓比比皆是,如《采薇》《祈父》等均反映了男子服役这一主题,《卷耳》《伯兮》《君子于役》等均是写思妇怀念中征夫的。
《殷其雷》就是书写丈夫从役离家,妻子盼其归来的急切情思的。全诗共分为三章,每章六句,每章首二句皆以雷声起兴,所谓“兴”,以朱熹的说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首章一二句写隆隆雷声响彻南山之阳,致使妻子因闻雷声而对出门服役的丈夫的思念关切情。
旧儒谓“殷雷”乃“宣明君子之号令”或者比喻其“其国之声威”“君政之严急”,当为附会曲说,不可信也。
南山之阳与二三章“之侧”“之下”虽只更换一字,然其词义相同,用意相似,正是“殷雷”屡换位置游移不定,比喻君子离家出门,天南地北四处奔波,不遑宁处。
诗的三四句接着写“何斯违斯,莫敢或遑。”申诉之所以此时此际离家外出的缘由。在那急雷骤雨之中,君子为何远离家门?“莫敢或遑。”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莫敢”儿子,透出君子受外力所逼身不由己,不得不如此尔。
“莫敢或遑”“莫敢或息”“莫敢遑处”,词义相同,都是不敢片刻休息逗留之意。
五六句既赞美夫君忠实厚道的美德,更期望办完公事后速速归来团聚的愿望。
《殷其雷》是我国早期的思妇闺怨诗,三章文字,旨趣大体相同:思妇盼归,情急心切毫不掩饰,一吐为快。表现了劳动妇女大胆真诚直率的性格特征。
从句式看,以四言为主,间或三言和五言,因内容需要而变换。从押韵看,首章的“阳”“遑”相押,归“阳”部;二章以“侧”“息”相押,归之部。三章“下”“处”协韵,归鱼部。此诗还有一个特殊之处,除了上述押韵的韵脚外,每章的首句,三句,尾句也是协韵的,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节之美。
03:原诗附录
《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
何斯违斯?莫敢或息。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
何斯违斯?莫敢遑处。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