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与人用微信交流时,已经离不开表情包了(书面文章除外)。我意识到在我们交流的时候太约30个字用一个表情包,效果会比较好,而不用的话,一串文字下来则会有些单调,从而显得无所适从。试想,我们本群看过的公告,朋友间的问候,等等,都充满了表情包的身影。
我说的表情包不是那种一张大表情包,这种称之为图,而图是我们正常的视觉需求,显然,在一本大头书里加几页插图会令其销量好得多,但它不会与文字混杂在一起,因此我们能区分开。
我说的是那种小表情包,类似于微笑,尴尬等小的表情包,这些表情包无形之间形成了一种与文字的共生的“语言”。
这种与文字混杂在一起的表情包为啥能流行开来呢?我可以说出几点好处。
首先,它让文字更有色彩感。色彩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不显单调。我以前就会用彩色水笔写信,与此同理。这是会形成依赖的,不久后你就会发现,你的句子里少了表情包似乎少了灵魂,显得单调。
第二,表情包,常常能用来替代一些我们无法形容的感觉或者让屏幕后的对方感受到彼此的面貌。比如:尴尬地笑,微笑,笑中带泪。你当然用文字是无法表达清楚的,两方在屏幕面前,要来表达自己背后的表情或体会,表情包是个最好的选择。
最后,在你回复表情包,你能节省很多时间,比如,你能从表情包中看出对方的意图。相反,你也能模糊自己的想法,甚至在你自己都不知道要说什么的时候,用个表情包就好了,,而对方也能用自己的想法去解读表情包。我们对表情包从来没有完全一致的想法,同一个,我的解读和别人可能不一样。而这也是奥妙所在,弥补了我们对语言玄之又玄的需求:道可道,非常道。
当然它还有其它我没有涉及到的用处,相信你自己也能说出一二。总之它就这样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
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当我习惯了在线上交流时使用表情包,可能也就改不掉了。而且从用量来说有些表情包在我们的日常使用量不亚于“我”和“的”。我再也不会认为它是一种新生事物,因为一旦大规模使用,它就成为一种文明,而最终,在线上交流这块垂直领域,表情包和中文共生,形成了线上“语言”。多年以后的人们会认为它也是交流文字的一部分。
我们创造了语言,而语言也会反过来塑造人。因此你能发现拉丁语系国家和象形语系国家在塑造国民性格与思维上具有天壤之别。所以,表情包对2010年以后的网络原生民是否会有不同的塑造,有多大的影响,这点我无法获知,不过我已经看到有新闻在讨论是否可以在作文里用网络用语这样的争议。而表情包对文字的塑造却被大家忽略了,这点得尤其注意。
当然每件事情出来都有有利有弊。但是我们在表情包上从来没有达成一份共识,因为就连表情包的含义都没有统一。但却超前地形成了“语言”。这种事情要不要进行管理或规范,在以前,一词产生歧义都可以查字典,而在这种大规模的表情包上,没有统一的含义,就像一个灯迷,是不是会形成交流的障碍。
在网络时代,大部分的改变都是由下到上的,线上支付改变传统金融,线上电商改变传统零售,而这种改变也会引起某种混乱,需要“上”的规范与整改,才能稳定与持久。而在线上而催生的文明这一块却被遗漏了,你能看到各种假养生新闻,就我看人民日报的标题都变成了“震惊!千万别在…了!”,文明朝哪走都是向前走,不过我更希望前面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