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散文之三十三
心理生命与近代物理(部分)
杨英锐
前言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薛定谔曾写过一本生物学著作,《生命是什么》, 其中主要是通过热力学和量子力学解释人的生理生命。这篇散文是通过当代理论物理专论心理生命。
为了给我准备出版的一本散文集增加些内容篇幅,我前些天开始动笔写《启蒙时代》。这篇东西我思考了有一段时间了,想到的内容包括社会启蒙,文化启蒙,文学启蒙和行走启蒙。但是学术的习惯时时在袭扰我的思路,似乎在推动我去考虑一个更一般化的框架。最近我醒悟到这个框架是什么了,也就有了本文的题目:心理生命与近代物理,意在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框架来刻画人的心理生命的进化阶段。
用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语言说话,近代心理学的发展,从某个角度说,大致经历了几个科学范式的变迁。先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范式,然后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领袖的行为主义范式,中经以皮亚杰为先驱,再由乔姆斯基、乔治·米勒与赫伯特·西蒙等群雄发起的认知科学范式,及至廿一世纪初叶横空出世的杨英锐整合科学范式,范式更迭,方兴未艾。注意,这里写的是散文,不是科学史。散文的魅力在于其文学可欣赏性。“其它的”是其他的。
本文将人在发展个体与社会相联接的心理生命过程划分为五个时期,暂命名为怀抱期,矛盾期,返入期, 情怀期和探索期。奇妙的是,这个心理生命过程与近代物理学的演进可谓双子栾生,后者是前者的自然模型化。具体点说,怀抱期可以牛顿力学建模,矛盾期可以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建模,返入期可以量子场论建模,情怀期可以广义相对论建模,而探索期可以超弦理论建模。清清爽爽,不多不少,刚好刚刚好。当然,人生百态,社会纷呈,更为深入应用的模型化涉及凝聚态物理,那是后话,这里存而不论。
(一)怀抱期
在心理生命的怀抱期,人们生活在舒适的牛顿力学环境中。怀抱期就是指人在社会与时代的怀抱中,心智启蒙与社会化历程。我写《启蒙时代》,就是想叙述自己的怀抱期。发展是由继承而来,怀抱期的概念深植于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中的恋母情结,也就是对社会与时代的无条件依赖,以为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社会与时代会像母亲一样呵护你,为你解难,为你供给。吸吮社会乳汁,怀抱期人以为是天经地义。
怀抱期者,其心智世界尚未切断与社会的脐带,没有形成个体心智包络。此时个体尚未形成与社会以某种形式做剥离后的内部心智空间;由于这样的心智空间是非包络的,用物理学的话说,它无法独立的自我转动,也就没有其独立的动量可言,即没有独立的自旋。自旋是量子力学中关于粒子的内禀性质,在牛顿力学中没有对应。在这个意义上说,怀抱期的心智世界不为量子力学所刻画。
怀抱期者,洪荒地以确定论的方式理解社会,以为社会当然对各种问题都有确定的答案。怀抱期者尚未意识到知识是人造的,而以为知识本来就是存在的,不生不灭。就像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尔查克所说,牛顿力学预设一个第零定律,即质量从来就是存在的,不生不灭。确定性,是牛顿力学的特征,这叫客观确定性。确定性,也是怀抱期者的特点,维特根斯坦称之为主观确定性。怀抱期者没有怀疑,当其临睡前,社会母亲给其讲的故事,多半都是现编的,充满爱意与呵护。怀抱期的心理生命,总是能在牛顿力学温暖的确定性怀抱中,就像一个质点,安恬入梦;在其甜静的脸庞上,看不到波函数的概率涟𣺈;在其节奏地脉博中,亦探不到激烈的量子涨落。
怀抱期者的心智世界与社会母体相依为命,直接连通;前者有着无穷的学习潜能,而后者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积累了无尽的知识。这时前者的学习是后者知识的直接输入,输入量越大,潜能越被激发,心理生命越健康。能够将怀抱期延续一生的人,元气绵延,全赖持续学习之功效。牛顿力学的客观确定性与怀抱期的主观确定性配合,是心理生命的重要基础。牛顿力学是近代物理学的根基,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盖房子修铁路,都离不开牛顿力学。怀抱型的心智世界,是心理生命的根基;它所吸收的社会知识养分,滋养着心智功能。缺乏知识积累的思考,是苍白的。
任何心理生命时期的知识习得,都不可避免的伴随某种挑战性。用实验心理学的话说,怀抱期的习得挑战性只是一种过程性困难。怀抱期的习得是温暖的,因为所吸收的知识本身是友善的。这样的知识,叫书本知识。怀抱期中的社会,是教科书式的社会。教科书知识亦称为“必然性知识”,因为教科书知识是现成的,具有怀抱必然性,所谓怀抱的即被以为是必然的。
(二)矛盾期
这里的矛盾期,是喻指物理学史中,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的矛盾。为此,爱因斯坦和波尔有过著名的论战,并影响至今。心理生命的矛盾期,是指个体心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既具有量子力学性又具有相对论性,及至由此产生的矛盾纠结。套用弗洛依德的话说,在矛盾期中,人们的心理生命处于量子力量性心理和狭义相对论性心理的人格分裂状态。
在心理生命的矛盾期,个体与社会互相对瞪着,形同父子,相互之间变得熟悉而又陌生,这是一种恋父情结。矛盾期的心理个体,对社会开始做哲学问询,而社会此时扮演的角色如同一个父亲,常常没有答案。这时的心理个体与社会母体开始隔离,个体心智脱去了胎衣,像一个细胞,穿上了细胞膜。膜内使用DNA语言编码说话,膜外使用RNA语言与社会交流,这样生产的知识叫做蛋白质类知识。
(2.1)量子力学性心理
矛盾期的个体心智开始形成自我包络,用量子力学的话说,就是形式了内部空间,有了内禀的自由度,维数不限。从此,心智完全成为个体的,心智世界只能以个体户注册,社会不能侵权。心智内部空间的包络性使其可以做自我转动,这种转动的动量叫做自旋。在量子力学中,粒子有其内部空间,自旋是其内禀性质;这在牛顿力学中没有对应。在这个意义下,矛盾期的个体心智包络是量子力学性的,不同于牛顿力学性的怀抱期心智。
个体与社会的对瞪,在经验科学中叫做观测。个体发现,社会也发现,对方变得复杂了;相应地,双方关系也变得复杂了。原来以为对对方很了解,一下可以看清楚对方想什么,做什么,现在变得看不清了。对方话里话外,似乎有着猜不透的用意;对方所做所为,似乎有着道不明的目的;对方不说不做,似乎有事在心里却不知在想什么。用量了力学的话说,这叫量子涨落。
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在社会中行走,总是有冲动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理想位置,冲动和位置是一对范畴。那么,需要多强的动机和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找到所谓理想的位置呢?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你反观这个过程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这个理想位置越确定,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越不确定,反之亦然。这叫做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这其实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日常经验。
原来在怀抱期时,做什么事,你先做或我先做,亲密无间,无大所谓,结果没什么区别;这叫可对易关系。现在不行了,这社会开始有些丛林味道,你先下手或我先下手,结果居然不同,这叫非对易关系。找到一种非对易关系,在此意义下,就称这个层面被量子化了,学名叫做正则量子化。原来在怀抱期中,社会是一本教科书,学一点多一点,知识的累积具有可加性,滿足相加关系。现在社会仍是一本书,但却不再是一本指定的教科书,而是一本供选择的参考书,它有很多版本。在矛盾期,个体在选读社会这本参考书的某个版本时,理解上有深浅之别,认识上有粗细之分,思考中有角度之差,对错里有程度之距,这些差异使每条知识具有不同的指向,形成认知方向性,当用向量来刻画。这样的认知向量不再满足相加关系,而只满足迭加关系。线性迭加,是量子力量的基本假设之一。
在矛盾期中,个体感觉对社会越来越看不清了,很多表面现象的背后都有难以直接观测的故事;用坊间的话说,就是水很深啊。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怎么办呢?那就只有用一些话语或行为作为探测刺激,看看社会是怎么反应。这相当于与社会玩“20-问题”游戏。你问一个问题,对方的回答就会提供一些信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个体,会发现社会是竞争的,因为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
比如,两个考生竞争一个名额,可两人的能力水平不是可以直接观测的,为公平起见,就只能考试。考试中,每出一道题,也就是一个刺激。考生的表现就是一个对刺激的反应。一道道题给出去,考生的反应一个个表现出来;考生的反应就是考试剌激的函数,在量子力学中称其为波函数。两个考生的反应,一个记为a, 另一个记为b, 可以合成一个复数 a+ib,叫做波函数的振幅。这个复数有指数表示,指数上面带着一个相位。你再给两个考生一个刺激,又会得另一个振幅,又得一个相位。两个相位之间的相位差,反应了不同个体之间的个体差异。注意,这个复数振幅既有实部又有虚部,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其中的虚数“i” 有两层意思,既表示观测者“I”, 又表示观测获取的信息“information”。这个说法,我是从原复旦大学量子力学家倪光炯先生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感觉传神,就记住了。那本文集的书名是《量子力学朝花夕拾》,作者们都是教了几十年量子力学的个中翘楚,网语通称老司机。
量子力学也有软肋。爱因斯坦看不惯量子力学,因为量子力学在本体论意义下承诺了超距作用。他觉得这套理论有点像老北京人儿坐茶馆聊天,没有不敢吹的。天下甭管是谁,无论远近亲疏,就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人,七拐八拐他都认识。天下甭管发生什么事,他都敢聊,七扯八扯都能拉上关系。既然敢聊,就说心里有感应,量子力学美其名曰这种茶馆关系为“量子纠缠”。波函数振幅,有一个哥本哈根学派的概率解释。所以,没有不敢聊的事,反正就是概率大小的区别呗。要买北京前门楼子,要跟巴菲特称兄道弟,对世界经济危机品头论足好像自己也跟它有不解之缘,不就是个小概率事件吗,概率再小也是概率啊。爱因斯坦认为这跟掷骰子差不多,然后愤然说,“上帝不掷骰子”。说这话有点像教师爷,量子力学家都有些烦他,也不怎么听这老爷子的,有个叫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首领的还和他犟嘴狡辩,学术界管这叫学术论爭。论爭不伤和气,属于神仙打架,叫做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学术生活的灵魂,是科学进步的灯塔。
矛盾期中的个体,心怀量子力学大志,准备行走社会江湖,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可他很快就观察到一个难以摆脱的无形锥影,如魔似鬼,处处挡路。这个无形锥影,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称为光锥。
(2.2)狭义相对论性心理
狭义相对论的出发点是光速不变原理。光者,如波似粒,了无质量,是自然万物运动中的速度之王。其它的东西,都叫惯性系统,速度快点慢点,在光速面前,区别不大;通过罗伦兹变换,对光速王权,它们都有着同样的臣服,共享的仰望,这是一种相对于光王的对称性。光王依仗自己的速度权威,任性横行,只走直线,向所有方向散射,俗称光芒四射,就是这个意思。光从一个激发点出发,其散射即呈锥状;向下散射,形成下锥,向上散射,形成上锥;上下锥体在激发点对顶,统称光锥。后来,爱因斯坦发现,在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作用下,光路也会弯曲;但锥身扭摆,不失锥形风度。
矛盾期中的个体在社会中行走的时候,很快就发现,社会中也有具备类光性的东西,比如政治中的权利,经济中的货币,交流中的语言以及心智中的意识。在各自的领地里,它们无处不在。你练的是马拉松,人家练的乾坤大挪移。你要去哪儿,它已经在那儿,那速度没法比。光,权力,货币,语言和意识,形成了类光性五重态。五重奏起,尽是悠扬。借用一句老话儿说,天下王者都任性。光有光锥,在类光性的旗帜下,在社会中就有相应的权力锥,货币(钱)锥,语言锥和意识锥。这样,个体在社会中行走,离不开与以上社会四锥打交道。四锥复合,互相嵌套,这就是个体要面对现实社会。社会中既然存在四种锥体,个体与每种社会锥体的关系不外乎处于三类状态,即在锥内,在锥面和在锥外。怎么判断它处于哪类状态呢,这就要引入在四维时空中的“间隔”概念。
狭义相对论是在数学闵可夫斯基四维时空中说话。四维之中,除了三个空间维度,另外一个维度是由时间乘以光速合成,叫做能量轴。在四维时空中,每个点叫做一个事件。时空做为数学空间,要引入一个度规,就是(正,负,负,负)。这样,一个事件的位移就可由所谓的间隔刻画。按照所定度规,间隔就是能量的位移微分减去其他三个空间维的位移微分。锥面上的事件间隔为零;锥内事件间隔大于零,叫做类时(间)事件;锥外事件间隔小于零,叫做类空(间)事件。锥内锥外之分,有入世出世之别,诉说人间烟火繁华辉𤾗,道尽世态炎凉历经苍桑。锥面事件,是造锥之神的分寸拿捏,两界平衡,刚好刚刚好。
说光锥,锥内事件能量足够支持事件位移,锥外事件能量不够支持事件位移,锥面事件能量正好支持事件位移,不多不少。说权锥,锥内事件在权力范围之内,办这事没问题;锥外事件超出权力范围,这事办不下来;锥面事件权力刚好够用,这事正好踩在线上。说钱锥,锥内事件属于预算有结余,不差钱,东西买的起;锥外事件属于预算不足,超支亏欠,东西买不起;锥面事件属于吃光花光的“月光族”。说语言锥,锥内事件是说语言表达能力足够强,说事写作游刃有余;锥外事件是说语言表达能力弱,言不及义,文不对题,有事表达不清楚。锥面事件,这点墨水刚好够用,多一句啰嗦,少一句有漏。最后,说意识锥,锥内事件,属于有见识,这事我意识到了;锥外事件,属于心无准备,没意识到;锥面事件,说也巧了,这点我正好刚想到。
以上说的都是社会性锥。狭义相对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称为“固有时”(proper time,见杨英锐,《货币钱性与狭义相对论》,或 Yang Y. 2012)。固有时是以个体注册的,可以反映个体差异。应用固有时,可以生成个体性动量锥。这些是下一节关于心理再入期的内容,此处略过。
光锥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如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在于其表现了历史因果性。只有下锥内的事件,才能促使光源在上下锥的对顶点激发,而只有上锥内事件才受到激发光源的影响。一条由下锥出发,经由对顶激发点,穿过上锥的线称为世界线。世界线有很多条,角条都表现一种历史因果关系。锥外类空事件无关因果,被边缘化了。类似地,在社会诸锥中,穿过下上锥的世界线也都体现着社会生活中的因果关系。锥外之人,谈不上因果,处于被社会边缘化的境地。
(2.3)心理冲突
如上分述,矛盾期心理经历着一种人格分裂状态,爱因斯坦和玻尔在人的心里打架。一方面,在量子力学性心理导引下,谁不渴望与各种理想发生量子纠缠,自由自在,行走社会,仗剑江湖,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生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也在所不惜。另一方面,在狭义相对论心理趋使下,谁又不想与现实结盟,努力进入社会诸锥之中,成为锥内精英。往俗了说,锥内自有千钟粟颜如玉黄金屋车马多如簇,安居乐业,功名利禄。往雅了说,锥内才能服务社会,成就辉煌,建功立业,报效民族。即使落在锥外,边缘者众,知足常乐,平民生活,偶尔发发牢骚,羡慕嫉妒,也是一样人生,一番现实生活。
呜乎,爱氏耶,玻氏耶,教我心理如何不分裂。喜剧耶,悲剧耶,正所谓莎翁剧情,一仆二主,倒也充实地不亦乐乎。传统心理学管这叫青春期躁动。
(三)返入期
(四)情怀期
(五)探索期
(六)结语
(2021-4-5,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