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共读活动的第四天,今天4:45起,起床后13分钟的洗漱,开电脑进入直播。进入直播频道有10多分钟老师都不在,讨论区在议论着,起初我也以为我的频道或电脑是不是有问题,看到有小伙伴都有这样的反应确定了自己没进错频道。直到5点半永澄老师来了,(之前心里就在想永澄老师是不是睡过头了,这是我脑子里跳出的第一个想法,第二个联想是永澄老师会怎样也不是致歉吧就是怎样解释)来了之后,永澄老师说他4点半就开始看书了,4:45开始做脑图,然后进入心流模式,沉侵在其中了完全忘记了时间。(当即我的反思就来了:我看问题有偏见,还有拿自己的情况给别人下定义,这合适吗?)老师说了他的状况和状态还给了方案,就是读书会很容易进入心流模式,以后他会先开着视频,如果没说话,我们各自就先看书,这样我们大家都知道对方的情况,不用时不时去想老师来没了没,怎么还没来的问题了。(这是我理解的)
今天的内容是序言的第一部分(XIV-XX),共6页内容。
我以为上次序言解读得差不多了,老师今天会再过一道序言,然后就进入正文的第一部分,结果是:本次共读50分钟都在用分析阅读的方式读序言的第一部分。这个颠覆了我的认识,跟我想的和期待的完全不一样,那下而就来看看永澄老师是怎样用极高标准来读的。
这是两页的内容:关于作者和特沃斯基的从如何相识到相知的过程。之前读了,就是觉得这几段就是一个讲故事的嘛,大概知道就行了,停留在了知道的层面,老师竟做了这样一个脑图:
把作者和特沃斯基他们的相识相知进行了梳理,这样一看整个人就清楚了他们关系的发展历程及他们的研究。我的不就是背后是老师如何清晰的去弄清楚他们的关系并且呈现出来,而我就只是停留在了脑子里的知道,没有出作品,没有理清楚,又怎么能够了解我想了解的逻辑和结构呢?
下面这张脑图是:序言的第一部分(XIV-XX),共6页内容的脑图。
这是不是叫一个惊,
我来说说我原本对,两人的后续合作中成果举例的:预测角色的相似性和可得性法则。
我读完成果举例这两页的内容是:他们通过对一些孩子的性格观察并预测其未来职业,创立了一种理论即预测角色的相似度,后来举例得出观点:把相似度当成启发手段来作判断,并对其依赖必然会造成预测带有成见。又通过对离婚率问题的研究得出可得性法则概念,即:依靠记忆作出判断的方法。又通过两个情形再次表明了一个观点:对经验法则的依赖必然会导致人们判断时的成见。
这就是我理解到这两页的内容,感觉很简单,老师却做了这个一个更直观全面的脑图,并且还对不同版本做了研究。老师逻辑和结构的清晰真是惊叹。
上面这个脑图只有一页的内容,我对这一页内容提取的内容是,成见包括:对事件的概率赋值、对未来预测、对假设评估、对频率预估等方面,是进行判断的标准。他们得出一个观点:正常人思考时出现的系统性失误,认为这些失误是由认知机制的构造造成的,并非情感导致的。这就是我总结出来这页的重点,结果跟老师的一对比,就没法比了,这就是差距。老师对文章重点的把握和重点内容的提取,还有结构的分类这些在我思维里是没有的,没有这个概念的。我不知道要如果分类,像老师这个发存论文这个分枝,就是对文章关键词的提取,然后又进行分类(标题、主题),列如这个我都是没有概念的,就没想过,但又在看了老师的脑图后,又觉得,恩,这样分挺合理的。问题:(这是一个什么心理啊?)
总结:从我对文章内容的提取和理解再对比永澄老师的脑图,发现我的问题是:
1、我对脑图有种,恩有种害怕吧,就是总觉得自己不会,就没想过要去尝试着做。哦对了,想起一个词叫:跳跃性假设。(哈哈,成甲老师《好好学习》里的,终于关联了)
2、说尝试着去做脑图吧,但又觉得自己没逻辑没结构怎么做啊?
3、想到2后就会对2加以肯定,对,我不会啊,那怎么做,就不做了呗,等以后学会了逻辑和结构再来。
上面是我的问题,要好好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