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年,我,出生于河北邢台的一个小乡村,很穷很偏僻的地方,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用我们家的话说就是祖坟上从来没冒过青烟,现在回忆起来,我的童年,穷归穷,日子倒也过得快乐,因为那时的快乐总归是廉价的,树叉做个弹弓,塑料纸糊个风筝,竹竿挂个鱼钩,乐此不疲。
1999年9月,我开始上小学,当时我们的学校是处于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之中的,占地面积很大,但除了一圈2米高的围墙和一间教室之外仿佛只剩一根光秃秃的没有五星红旗的旗杆了。对于小学的记忆最多的就是频繁更换的老师,那会儿感觉三天两头就会把个生面孔叫做老师,依稀还记得那会儿语文老师总是会读错字,数学老师还教政治,历史。对了,小学我们还是在两个学校读的,因为我们村的学校就只有一二两个年级,三年级就得去别的学校读了,后来去的这个学校六间教室,没有围墙,颇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感觉。但教室真的是太简陋了,门是木头的,上面会有洞,门框上面的墙壁是裂的,感觉随时会塌下来,窗户的玻璃经常会缺几块,还有胶带粘过的痕迹,那会我个子矮,跑操时总是排头,也总是同学们欺负和嘲笑的对象,但好在我学习还不错,经常是老师们夸张的对象,这心里也就没那么难过了。
2005年6月,小学要毕业了,这时有同学开始陆续辍学了,偏僻到九年义务教育都履行不了,辍学的女同学比男同学多,落后的不仅是物质,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我的同学中有的是家长不让读的,有的是自己不想读的,为前者感到可惜,为后者感到悲哀,可惜的是这十几岁的年龄应该是要学习知识,报效祖国的(那时的我们可都是要成为宇航员,科学家的),悲哀的是这保守落后的思想估计又要传承下去了吧。
2005年9月,我开始了寄宿的初中生活,我的中学在一个镇上,在那时算是个像样的学校,学校都有教学楼了,上下三层,一个年级一层,语文老师再也不会念错字了,也有政治,历史两位老师了,窗户上的玻璃是完整的了,墙壁也没有裂缝了,课外活动再也不是泥巴和树叉弹弓了,也能玩玩高端的乒乓球了,兴奋。毕业时更多人辍学了,理由如上。后来来我了解到那时的他们一部分回家帮父母种地,一部分就是餐厅服务员工作。
2008年9月,开始在本校读的高中,因为当时学校承诺我们免收学费,所以为了给辛苦的父母省点钱,没有去外地读更好的学校,后来学习也算努力,天没亮就起床,半夜才睡觉,终于以全校第四名的成绩考上了一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二本学校。
后来我上了大学又考了研,花费了不少钱,在城市中忙碌和漂泊,过年回家,那些曾经辍学的同学早已结婚生子,老大4,5岁,老二1,2岁,聊着春种和秋收,聊着家长和里短,满眼幸福,再看看自己25岁依然孑然一身,没在城市中站稳脚跟,成为了话题中的大龄单身青年,成为了他们嘲笑和讽刺的对象,成为了他们捍卫“读书无用论”的依据,他们常常这样讲:“你要是不读书的话现在也该结婚生子,生活稳定了吧”。尽管我现在无法给他们讲明白读书于我的用处,但我想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