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且快乐。
当下这个阶段,也是很多个曾经和将来的阶段会有的状态。
很多心态上微妙的变化在一点一点发生。我能够感觉到自己面对的问题开始变的空前的复杂,但也感觉到它正在以越来越清晰简单的方式展开在我面前。
我在朋友圈里看到很多人正在经历我经历过的困难,大部分时候我都是走在同龄人和同行前面的那个人,已经习惯了这个角色。
再看自己脚下的路,我越来越少去想“会不会被替代”,越来越多地想“怎么才能替代自己”。从专家到团队领导者的心态转变。
对困难渐渐习以为常。“习惯于困难”好像一直以来都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可是也只有到今年才觉得自己慢慢能够做到。能够看到更多的困难还在等着自己,感觉到十分有压力,经常会不知道下一步会怎么办。
我好像没有什么人可以分享这些。这些体验来源于自己特殊的经历,好像难以得到共鸣是理所当然的。我经常会发现,很多郁结的情绪产生于分享的阻塞。我大概是一个分享欲有点强的人。所以很爱写东西。
年龄和阅历带来了成长和从容,也带来了新的焦虑。自从去年以来,就开始焦虑自己年纪见长,仿佛有个30的倒计时在提醒我还有什么目标没有完成。或许是“而立”的期待,发现还做不到。
充满欲望,有很多想实现的目标。于是就很想活下去,不会再想度过去了怎么混日子。无意义感是更可怕的东西。想要做的又做不到。一种不匹配感,随之而来的是空虚和失落。在一条线上行走,一边是光明,另一边是黑暗。
学会安放欲望。承认他们的存在,以及存在的合理性,但不追求满足它。可能是时机未到,可以再等等。和他们和平相处。这样就可以更加专注于当下想要做的事情。
冷静、理性、客观,确实是好东西。
当我开始重新拥有自己的力量的时候,我也有了可以带给其他人的力量。
在团队的的角色日益多样化。开导学业生活感情朋友家庭的各种困难,或者嬉笑怒骂打打闹闹,或者深夜分享心事。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团队氛围是我想要的效果,自己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以前会觉得自己承担那么多会很沉重,现在会觉得习以为常,甚至有些游刃有余。学习了一些心理咨询技术以后,学会了把对方的情绪放在一个客体的位置上观察,越来越少被影响,也能让对方觉得舒服。
我知道咨询关系和朋友关系的回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朋友关系是需要互动的,自己的观点经历情绪都需要表达。后来我发现,我需要用什么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和对方的社交距离可以到什么程度。如果在这份关系里缺少自己的位置,那更多的时候关系出于理性的考量而不是发自内心。
我会很多时候需要把社交作为一种实现目标的工具,也因此会接受很多来自其他人的情绪。同时自己的经历中也有很多固有的困难。因此,我长久以来都面临着消化情绪的难题,这也构成了我的社交动机之一。这些相互冲突的原则,让我在掌握自己的社交策略增加了很多负担。
因为这些内在的因素,我会更需要亲密和稳定,而不是浪漫和激情。情感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我不可能消灭它。在我之前相对简单的价值观体系里,除了恋爱以外,缺少一个有效的机制来获取它。这会让我在情感需求强烈的糟糕状态下变成一个赌徒,结果是在不稳定的恋爱关系中浪费时间。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救世主一样的感情,那些都是影视作品里传递的集体潜意识,一种幼稚的感情观。
适应自己的需要同时兼容自己和其他人的价值体系很难。虽然不认同一些好朋友的价值观,但也从他们的做法中学到了一些可能性。从普通朋友到恋人之间,其实还有很多中间状态,比如像好朋友一样亲近一些但有性别因素的“异性朋友”,或者在“友情以上,恋人未满”的“准恋人”状态。这些做法和同龄人的价值观和实践经验大体不冲突,也来源于对他们的交友策略的总结。
我对于“异性朋友”的观点是,它区别于普通朋友,有更多接近亲人或者恋人的亲密交流,但也和恋人之间有清晰的界限。有的人可能觉得异性没有纯友谊,我反而觉得不“纯”的友谊其实很少见,一段时间可能只有一个,一起走一小段路以后又各赴前程,也可能疏远回到普通朋友的关系。它更像是一种孤独旅程中的替代品,因此真的有恋人或者准恋人关系的时候也不会太需要。我会清晰地清楚明白地避免可能造成误解的暗示,把自己的行为约束在朋友的界限里,除非关系的性质确实发生了变化的可能。
即使是这样的定义,也对我的感情观有挺大的挑战的,我还是没有办法完全从心里接受,但又必须承认它事实上的存在。因为有清晰的原因,知道关系的进展有难以逾越的阻碍,比如只有一些满足而缺失了其他重要的东西,知道即使在理想状态下也很难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这种阻碍,让它不太可能成为以后的恋爱关系的挑战者。当我面对这种阻碍而不去埋怨为什么不能进一步的时候,我反而能更好地让关系更深入可靠,留下了机会。理性客观的同时也保持开放的心态期待变化。
“准恋人”会有很大的不同。或者是对方主动,或者是自己主动,而另一方还有不确定、但又抱有期待,已经开始像恋人一样有排他性地相处。不明确地承诺,是为了在道德层面上保持进退自如的状态,毕竟我们的社会文化里还是对于明确承诺的关系反复变化是不太接受的。它更像是恋人的“试用期”。
至于是否被定义成一段爱情。每个人也都不一样。我自己的定义是以正式关系和自己心动过的准关系为标准。心动和依恋有着明确的区别,心动的经历和我对爱情的理解息息相关,而依恋满足的是当时的情感需要。我在陈述我自己的爱情观的时候,是从自己心动过的或者深度相处过的人出发去总结或者反思的。
自己对自己的叙事,定义了关于爱情的“我”是什么,比如,恋爱脑、纯爱战士、向往亲密和默契,等等。或许是经历过而觉得甜蜜,或者是痛苦过而觉得需要。但更重要的是甜蜜的部分,它定义了我最初始的需要是什么。
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女孩坐在我的电动车后座指路,表面上打打闹闹地争执路线,其实随性快乐地玩耍,活泼且亲密地宠爱着一个有点傲娇的、明艳动人的、细心体贴的女孩子,我希望那样的她只属于我一个人私藏。
模糊的幻想里,自己的婚礼也像这样子的欢脱和感动交替,在亲友的见证下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又希望是热闹到全世界关注的,又希望是安安静静地只有两个人偷偷摸摸地私藏自己的感情。我在这里看到了我对未来的期待。
只是可惜那些记忆深刻的美好瞬间实在太少太少,而且只属于我一个人、没有得到对方的共鸣。想到这里会有种委屈地想哭的感觉,为求而不得的心酸委屈,也为自己波折的命运委屈。
不过没有关系。也只是难过一下,给压力一个小小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