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代诗人骆宾王少年时期的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鹅儿戏水图,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态,如在眼前,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今天,我们精读一篇俄罗斯青年与鹅的纪实小说,且是另一番况味。
在《我的第一只鹅》中,一直被粗犷的哥萨克士兵嘲笑的“我”,必须要杀死一只无辜的、走路姿态优美的鹅,才能证明自己不是戴眼镜的软蛋知识分子,而是一个不害怕看到鲜血的骑兵战士。“我”最终也因为杀掉了那只“我的第一只鹅”,而成为被战士们接纳的同伴。但是,在“我”的内心中,引起的波澜和巨大震动会是什么样的,就可想而知了。
《我的第一只鹅》,浓缩了巴别尔的写作风格,浓缩了巴别尔的的犹太情结,浓缩了巴别尔的哥萨克情结。据考证,在1905年,11岁的巴别尔目击了沙皇雇佣的哥萨克骑兵血洗犹太区和屠杀犹太人的情景。据巴别尔妹妹回忆,他们家幸免于难。但是,巴别尔在《醒悟》的续篇,《我的鸽子窝》及《初恋》中,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犹太孩子在这场屠犹节中的遭遇。一个平常招孩子们喜欢的残废烟贩子搜出了这个犹太孩子爱若生命的鸽子,将它砸死在他的太阳穴上。孩子痛哭着回家,在自己暗恋的女人身边,目击了曾经威严的父亲跪在冷漠的哥萨克骑兵军官的马蹄下哭着求饶。
8.我的第一只鹅
思考:为什么是鹅? 而不是鸭或者鸡?
六师师长萨维茨基远远望见我,便站了起来,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他站起身后,他紫红色的马裤、歪戴着的紫红色小帽和别在胸前的一大堆勋章,把农家小屋隔成了两半,就像军旗把天空隔成两半一样。他身上散发出一股香水味和肥皂凉爽发甜的气味。他两条修长的腿包在紧箍至膝弯的锃亮的高筒靴内,美如姑娘家的玉腿。
新人与偶像。令人印象深刻的肖像描写, 戴眼镜的书生在苏波前线第一次见第6师师长的情景,那画面色彩鲜艳,仿佛是这位红军将领的全身肖像。 一个人像军旗,一个人把一个房间隔成两半,红裤、红帽,服装和勋章都很夸张,形象高大健硕,与后面雕刻出的人物性格互相印证。两次提到站起来,就像电影的重复镜头——反复,具有十分强烈的动感。
人物原型—— 铁木辛哥
7月14日,巴别尔第一次见到向往已久的第6师师长、年仅24岁的铁木辛哥。他写道:“师长铁木辛哥在司令部。特别引人注目的人物。体格魁梧,红色的镶皮马裤,红色的军帽,身材匀称,排长出身,当过机枪手,革命前是炮兵准尉。神话般的故事他激励哥萨克们跟着他向前冲锋,或者跟波兰人拼个你死我活,或者死在他手里。 ” 日记中来不及详述的心灵动机和场面细节也可在《骑兵军》中查考。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Семё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Тимошенко,1895年2月18日—1970年3月31日),出生于今敖德萨州富尔曼诺夫卡镇,苏联元帅(1940.5)、军事家。1915年加入俄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的苏军高级指挥官。曾两次获得苏联英雄荣誉称号。
他朝我笑了笑,用马鞭敲了下桌子,把参谋长刚开始口授的那道命令拿了过来。这道命令是下达给团长伊凡•切斯诺科夫的,令他率所部朝丘古诺夫-多勃雷沃特卡方向进发,与遭遇之敌交火,并歼灭之……
战争氛围营造, 动作素描,塑造人物性格
“……我将此项歼敌任务,”师长亲自动笔写下去,把一张纸都涂满了,“一并交由切斯诺科夫全权负责,而我则有权将其就地枪毙,您,切斯诺科夫同志,与我同在前线作战已非一月,对此当不会置疑……”
刚愎自信,授权充分,执纪严酷的将领性格
六师师长签了个带花尾的名字,仍将命令给了他的勤务兵,随后把他那双灰色的眼睛转向我,只见快乐在他那双眼睛里欢跳。
注意这里的几个代词都讲师长不点具体的人名。职业、职务相比人名,更让受众易记易接受,增强阅读的流畅感。
我将暂调我来师部的调令递呈给他。
新人要融入新团队的伏笔。注意这里的动词密度。简捷有力,巴别尔的写作特色。本人认为,动词密度是研究文体的一种有效指标,写作培训的一种高效手段。大家,今后可有意识地对比中国四大名著与其他作品,在动词密度上的区别。
“执行命令!”师长说,“执行命令,你想把你安排到哪儿都行,除了前沿。你有文化吗?”
执行干脆、行动干练。但对这学生能力上有怀疑,不让上前线一是保护二是防止拖累部队。
“有,”我回答说,很羡慕他青春的刚强和活力,“是彼得堡大学法学副博士……”
知识分子身份亮相,直抒崇敬之情。
“原来是喝墨水的,”他笑了起来,大声说,“还架着副眼镜。好一个臭知识分子!……他们也不问一声,就把你们这号人派来了,可我们这儿专整戴眼镜的。怎么,你要跟我们住上一阵子?”
直爽、反智。师长的这种性格也是接下来这个学生兵遭遇的一种铺垫,有其将必有其兵。
“住上一阵子。”我回答说,便跟着设营员去村里找个下处住下。
情节发展的非常快,画面马上切到去找住处了。
设营员把我的小箱子扛在肩上。我面前是环形村道,黄不棱登的,像南瓜。天上,奄奄一息的太阳正在吐出粉红色的气息。
村道象南瓜,比喻独特。阳光吐息,通感,由视觉到嗅觉。
我们走近一幢绘有花环的农舍,设营员停下来站着,突然面带歉意地微笑着说:
“我们这儿专拿戴眼镜的开涮,劝阻不了。功劳再大的人在这儿也会气得肺都炸裂。您呀,给娘们点颜色看看,哪怕是最本分的娘们,那就能取得战士们的好感……”
高手写作,多有伏笔。让下面的行为和情节水到渠成。战争背景下,性别冲突和歧视更显突出。男战士以欺负异性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强大, 潜意识里寻求安全感。
他掮[qián]着我的箱子倒着脚,走到我紧眼前,又倒退一步,心一横,跑进了第一个院场。哥萨克们正坐在干草上相互修面。
选择上的困难,暗示境况的不妙。为什么选择修面。院场是全景,修面是特写。修面要用到什么?用利刃。这是营造场景紧张感。
“喂,战士们,”设营员一边打招呼,一边把我的箱子放到地上,“根据萨维茨基同志的命令,你们必须接纳这个人住在这儿,不得对他动粗,因为这人刻苦读书,很有学问……”
“战士们 ” ,说明听众身份。强调必须接纳,暗示潜在冲突。
设营员脸涨得通红,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举起手来向哥萨克们敬礼。一个蓄有亚麻色垂发,长有一张漂亮的梁赞人脸庞的小伙子走到我的箱子前,一把提起箱子,扔出院外,然后掉过身子,把屁股冲着我,放出一串臊人的响声。
设营员脸涨得通红,说明丢面子,没有得到理想的回应,可能还被起哄、喝倒彩。出格的反对,扔箱子放屁,一个下马威。漂亮脸蛋,反衬行为可恶。
“零零号大炮,”一个年纪较大的哥萨克朝他喊道,放声笑了起来,“叫逃兵尝尝味道……”
那小伙子就这么一点儿并不高明的伎俩,施展完了,便走开了。于是我趴在地上,把散得一地的手稿和几件破衣服放回箱子,拎到院场的另一边。农舍旁砖砌的行军灶上,锅里正在煮猪肉,热气腾腾的,像是从远方故乡的村子里飘来的炊烟,勾起了我孤身在外、饥肠辘辘的乡愁。我把干草铺在坏掉了的箱子上,权作枕头,躺到地上,打算把《真理报》上登载的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看完。夕阳从锯齿状的山冈后边照射着我,哥萨克在我脚边走来走去,那个小伙子没完没了地拿我取笑,也不觉得累,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于是我把报纸撂下,朝正在门廊下搓线的女房东走去。
文句也成为能动的主体,乡愁反衬被排斥的孤单。动作、形象、场景,详细描写,细致刻画我的心理。
“女掌拒的,”我说,“我要吃东西……”
老婆子抬起她那双半瞎了的眼睛的暴眼珠,朝我看了一下,又垂了下去。
“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一提吃的事儿,我宁愿上吊。”
食品短缺?老婆子的食品被掠夺,还要付出劳役。插一句,后勤问题是中国长征秋季才开始的原因。
“他妈的,”我气呼呼地咕噜着,朝老婆子当胸就是一拳,“你敢跟我说这种话……”
开始暴力,开始使用暴力,采纳设营员建议,欺负娘们才能融入这个团队。
我掉过头去,看到不远处撂着一把别人的马刀。有只端庄的鹅正在院场里一边踱着方步,一边安详地梳理着羽毛。我一个箭步窜上前去,把鹅踩倒在地,鹅头在我的靴子下喀嚓一声断了,血汩汩地直往外流。雪白的鹅颈横在粪便里,死鹅的翅膀还在扑棱。
端庄、安详反衬暴戾。用白色的羽毛反衬鲜红的血和粪便,这就是作者选鹅,而不是选鸭或鸡担任主角的原因所在。
“他妈的!”我一边说,一边用马刀拨弄着鹅,“女掌柜的,把这鹅给我烤一烤。”
老婆子半瞎的眼睛和架在上边的眼镜闪着光,她拿起鹅,兜在围裙里,向厨房走去。
眼睛闪光跟上,与上文搭拉着脑袋,眼睛下垂形成对比。反映女掌柜的心理变化。
“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宁愿上吊,”说罢,带上门走了进去。
再次说,我宁愿上吊。上次可理解为在暴力下生不如死;本次潜在词是被马刀砍死,我不如上吊自杀,我认怂,我去为您做吃 的。
院场里,哥萨克们已围坐在他们的锅前。他们笔直地坐着,一动也不动,像一群祭司,而且谁都没看鹅一眼。
冷漠,军姿,暗暗地观察、评判。
“这小子跟咱们还合得来,”其中一个议论我说,挤了挤眼睛,舀起一匙肉汤。
哥萨克们像相互尊重的庄户人那样斯斯文文地吃着晚饭,我用沙子擦净马刀,走到大门外,又回到院场里,心里十分痛苦。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挂在院场的上空。
为什么痛苦?改变自我,由善转恶,持强凌弱。为什么说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暗指价值、操守、品格的易变?
“老弟,”哥萨克的头头苏罗夫科夫突然对我说,“你的鹅还没烤熟前,先坐下来跟我们一块吃点儿吧……”
开始接纳。军人为什么喜欢凶悍的人?因为在战争当下,有凶悍才能使这个团队取得胜利,任何一个懦弱的人可能会成为这个团队的包袱,所以他们崇尚武力,崇尚暴力。
他从靴筒里掏出一把备用的匙,递给我。我们喝光了自煮的肉汤,吃光了猪肉。
快捷播放。从简描述。
“报上都说些什么?”那个蓄有亚麻色垂发的小伙子一边问我,一边给我腾出了一块地方。
“列宁在报上说,”我一边掏出《真理报》,一边回答道,“我们各个方面都是贫乏的……”
于是我像个亢奋的聋子那样扯直嗓门,把列宁的讲话念给哥萨克们听。
说明这帮科萨克不认识字没文化。 个亢奋的聋子那样扯直嗓门,我因被接纳而狂喜。
夜晚用它苍茫的被单将我裹在提神醒脑的湿润之中,夜晚把它慈母的手掌按在我发烫的额头上。
夜晚成为主语,又一次拟人化描写。写湿热的方式很独特。
我朗诵着,欣喜若狂,捕捉着列宁以他的直率坦述的隐秘的不正之风。
“真理能让不管什么样的鼻孔通气,”我念完报后,苏罗夫科夫说道,“要把真理从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里挑出来别提有多难,可他就像鸡啄米那样一啄一个准儿。”
形象。一线老兵,话糙理不糙。政治正确。
苏罗夫科夫这话是指列宁,他是师部直属骑兵连的排长,后来我们到干草棚去睡觉。六个人睡在一起,挤作一团取暖,腿压着腿,草棚顶上尽是窟窿眼,连星星都看得见。
我做了好多梦,还梦见了女人,可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
为什么?
在《我的第一只鹅》中,战友们(就是那些哥萨克)听说“我”是来自彼得堡大学的法学副博士,一脸的鄙夷,后来这位红军军官“一个箭步窜上前去,把鹅踩倒在地,鹅头在我的靴子下喀嚓一声断了,血汩汩地直往外流。雪白的鹅颈横在粪便里,死鹅的翅膀还在扑棱。”文质彬彬的“我”竟然能做出如此残忍的行动,而且不顾老婆子的嚎啕大哭,这就是残酷的生活、残酷的真实。但在晚上,“我做了好多梦,还梦见了女人,可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战争的沉重残酷,让我们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小说中的人不再是我们所说的典型人物形象,而是包含了作者对世界深切理解的真实,呈现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真相的面目。“他似乎是用探照灯照亮了人类生活的一个钟点,有时是一分钟。他总是选择人类最为袒露的那些状态……”(爱伦堡语)巴别尔总是非常恰当地选择了这“一分钟”,一瞬间,我们就看到了人性之残忍和活力;就是这非同凡响的“一分钟”,使巴别尔成为唯一的巴别尔,明显有别于其他同样有才华的作家。
下面,我们做个阅读理解,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手法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以小见大,写一位文职人员为得到哥萨克军人的认可而杀死了一只鹅,但对暴力的鞭挞却不亚于对屠杀场面的渲染,读之让人心头沉重。
B.苏罗夫科夫说道:“要把真理从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挑出来别提有多难,可他就像鸡啄米那样一啄一个准儿。”就在这一刻,“我”体会到了“革命”对哥萨克这个马上民族的引导的力量。
C.房东太太是作为背景人物出现的,但寥寥的几笔,已见其魂灵。她说了两次“我宁愿上吊”,两次的意味是完全相同的。
D.一心想融入歧视“臭知识分子”的哥萨克生活的“眼镜儿”,违背本性残忍地杀死了一鹅的“壮举”,可笑又可悲!
E.这次凶杀换取了一张带血的门票,哥萨克们从此接纳了“我”,“我”也融入了新的集体。
12.一个年轻的戴着眼镜的大学生,却“朝老婆子当胸就是一拳”,又杀死一只“端庄的鹅”,这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13.试赏析文中划线句子“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的含义。
14.简要概括本文男主人公“我”的形象特点,作者是怎样塑这一形象的,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1.AD(B项中“‘革命’对哥萨克这个马上民族的引导的力量”有误,言过其实;C项两次意味不完全相同。E项虽然“我”的表现让哥萨克人接纳了我,但我只是表面看融入而内心并没能融入这个集体。)(5分)
12.①情节上,有充分的铺垫,符合情理。前文有师长话语中的轻视,设营员的善意提醒,哥萨克战士肆意的羞辱(结合其中一点分析即可)。
②人物上,符合大学生渴望得到新集体认可的心理,使形象发生变化、更丰满。
③主题上,能突出战争的残酷,扭曲了美好的人性。(每点2分、共6分)
13.作者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烦乱的环境比喻为“荆棘丛生的小道”,把“文句”拟人化。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因为环境的干扰(哥萨克在我脚边走来走去,那个小伙子没完没了地拿我取笑),“我”无法专心阅读(读懂我喜欢的文章)。(6分)
14.形象:文弱而良知未泯的新战士。
塑造形象的手法:
①对比:人物自身前后对比,“我’的文弱知性与残忍粗暴形成鲜明对比。(也可以答哥萨克们对待伙伴的尊重,对“我”的无礼形成对比,或哥萨克们对我的前后态度对比,说明我开始时是不被接纳的知识分子。)
②动作描写:我对女房东的不敬,杀鹅时“一个箭步窜上前去”等动作细节,写出“我”的粗暴。
③心理描写:直接的心理描写,如“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写出“我”的痛苦,良知未泯。
④衬托:六师师长英武的形象,如“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反衬“我”的文弱。(每点2分、共8分)
中西合璧,古文《斗鹅》阅读理解
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车骑①。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
【注释】 ①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4分)
⑴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
⑵取诸兄弟鹅悉杀之
⑶既晓,家人咸以惊骇
⑷云是变怪,以白车骑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乃夜往鹅栏间 蒙乃始就学
C.云是变怪,以白车骑 皆以美于徐公
D.问,果如之 辍耕之垄上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原句: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译文:
2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斗鹅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9.⑴生气 ⑵全、都 ⑶天刚亮的时候(或:早晨)⑷说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1分。
20.B 评分标准:共2分。
21.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该是桓南郡开玩笑罢了!
评分标准:共3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22.斗鹅“每不如,甚以为忿”,表明他心胸狭窄;“夜往鹅栏”、“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表明他是一个凶残的人。(答到“心狠手辣”也可得分)
评分标准:共2分,每小点1分。要求能概括出性格特点,并能结合内容作适当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