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意去苏州买书,为了使用会员卡,想多买2本书凑单,后来便有了青年诗人这本书。
一如书上的一句话“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在这本书里,有比诗更像诗的十封信,读完你会发现,正青年的我们,其实都是诗人,或者说至少有成为诗人的冲动。
因为工作,感情的原因,春节之后一直很焦虑,那种焦虑不安让夜更加深邃,悠长。想让自己可以平复下来,阅读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看了胡适的故事,发现我们的困惑也是他们的困惑,何其相似;看了里尔克的信,发现国外的青年与我们,也是一样一样的。
这本书的十封信,每一封都是对一个问题的精辟回答和分析,然而却也旗帜鲜明的指出,人人都要自己料理,旁人是很难给以一些帮助的。这和“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是类似的,鸡汤听了许多,方法知道了许多,“料理的人”才是关键核心。
所以,青年的困惑,除了倾诉,看书,关键还得自己去不断尝试。
第一封 我们都有一个诗人的梦
我还应该向你说什么呢
我觉得一切都本其自然
一个青年诗人把自己的作品寄送给里尔克做点评,便有了第一封信,还有之后的通信,乃至这本书。深有感触的是,在面对青年时的困惑时,青年诗人尝试去咨询前辈大师,庆幸的是里尔克也给了详细的回复。
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更多的是感慨,我们高中,大学的时候何尝不是迷茫无措,因为自己的一些小诗,小成就或喜或忧。喜的是自己好像比别人在某一方面优秀;忧的是自己是不是适合做这样的事情,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等。大学尤其如此,哪怕选错了专业,大多数也是一条路走下去,想着去寻求指引,一来很难遇到一个悉心指引的前辈老师,二来迷茫无措是一个由内而外改变的过程。一如在书中,里尔克这样说到
“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你。只有一个唯一的办法~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的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须因此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候,我必须写吗?
你要在自身挖掘一个深的答复,若是这个答复表示同意,那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
青年之困惑,历来皆有,你我皆不例外。
面对一个“亘古不变”的问题,如何向内而生?青年诗人是纠结于是否该继续写诗,也有青年其他的困惑。
在一起的开始之前,如何找到那个可以义无反顾回答“我必须”的事情,才是最关键所在。
我一直相信,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事情更如此。那么青年的我们,可有一些借鉴呢?
结合个人的经历理解:
1.多阅读,减少焦虑。
看得足够多的时候,会发现那些自己的偶像,伟人年轻时和我们也一样,世界通病,接纳自己的现状。
2.多对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不同的人,问题可能类似甚至一样,却也有完全不同的解决办法。这时候,多对比,找到最接近自己情况的。
3.多试错,最快最准找到路径的办法。
正确的选择一般我们有2种办法,直选法(直接找到正确答案),排除法(逐项排除错误办法)。经验不足的时候,直选太难,那不如排除。年轻时候的试错成本最多也就是时间而已,通过自己不断地试错,逐渐会明确心里的“我必须”的形象,这样的办法,也是最适合“自己”的独家良方。
4.多交流,发现同道中人,精神共振。
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一个人的路途难免单调。多参加一些社群,主题活动,找到一些志趣相投的伙伴,一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各类沙龙,民国时期的各类诗派,沙龙等,“相似”的人在一起的精神交流,很容易引发精神核聚变,实现个人喜欢的某领域认知技能的飞跃。
5.看侪辈,榜样的力量不可预估。
侪辈压力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简单理解,优秀的圈子里的人越来越优秀,而且是主动去改变。来自同辈的认知,能力会给自身一个压力,主体会进行调节或者离开或者让自己更优秀。 而这种往往自发形成的样式反而更容易持久,没有“说教”,没有“权威”,但却影响力非凡。
目前的社群打卡,各类学习组织,企业学长学姐说等,几乎都采用了类似的原理。
当然,你我青年时,多有诗意时光。
面对未来,迷茫无措再所难免,积极寻找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