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这个称呼现在大部分理解指的是母亲,其实“娘”这个词使用范围很广,过去对女子的称谓都可以是“娘”。用女子的以“行第”加上“娘字”,就可以是名字或者别称。比如“公孙大娘”未必是一个上年纪的女性,也可以是公孙家的大姑娘。一般是大名还是别称现在很难确定。不过就像现在外资公司的百里喜欢给自己起一个外国名字,过去的女子也会给自己起一个别名。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过一幅手书的《乐毅论》,这是一直很崇拜中国文化的圣武天皇的皇后藤原光明子的书法,她的落款用的就是“藤三娘”。
唐五代人对“姐”的称呼与今天没什么区别。不过也还有几种叫法,比如“姊”“阿姊”,“女兄”等,妹妹“妹”,也可称为“女弟”。但“姐”这个字,最早指的是“母亲”,这个蜀地方言《说文解字》有记载:“蜀谓母曰姐。”后来又有了姊的代名词。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记载:“近世多以女兄为姐,盖尊之也。”
“哥”在唐代主要指的是兄长,也有少部分指父亲。最早鲜卑语中的“阿干”,是对尊长的称呼。之后演变为对兄长的称呼。从唐代起“哥”字在口语里出现了。清代翟灏《通俗编·称谓》记载:“《广韵》始云今呼兄为哥,则此称自唐始也。《晋书·面戎传》:‘吐谷浑与弟分异,弟追思之,作《阿干之歌》。’阿干,鲜卑谓兄也。阿哥,当即阿干之转。”
梅祖麟著《汉藏比较暨历史方言论集·“哥字的来源补证》:上古汉语称哥哥为“兄”,唐代才出现“哥”字。《敦煌变文集》《旧唐书》都有用。“哥王力在《汉语史稿》指出,“哥”这个字在汉语里很早就有。但原来的意思是“歌”:“哥,声也,从二可,古文以为歌字。”因为唐代语言受到少数民族语言的很大影响,哥这个词开始指“兄”。
唐代“哥”还可指父亲,虽然不多见,但也的确有例子。《旧唐书·王琚传》载:“玄宗命之同榻而坐。玄宗泣日:‘四哥仁孝,同气唯有太平,言之恐有违犯,不言忧患转深,为臣为子,计无所出。'”同书《棣王琰传》载:“臣实不知有符,恐此三人所为也。惟三哥辩其罪人。”这是李琰回答他父亲的话,所说的“三哥”是父亲玄宗。玄宗排行老三,所以称三哥,又被称为“三郎”。《淳化阁帖》所收唐太宗《废甘泉游帖》,言及:“省书潸然,益增感念。善自将爱,遣此不多。哥哥敕。”唐太宗对李治自称“哥哥敕”。清梁章钜《称谓录》卷一言:“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至今少部分地区方言还有“哥”指代父亲的。在唐五代时期,“姐姐”“哥哥”也成为叠词,这时候就有些暧昧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