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朋友让我推荐一些书。我和她聊了聊她阅读的习惯和需求。她笑着说,已经好久没有拿起书来读一读了,心总静不下来。我笑着说,那就别管什么书,先从能静下心来读五分钟书开始吧。
我一直认为能静下心来读书,不管读什么都是好的。这就像一个人饿了,也许会慌不择食,先填饱肚子再说,当肚子不空了,自然会去考虑自己可能会喜欢吃什么,什么样的食物会更适合自己。
我也曾经经历过见到别人读什么书,或推荐什么书,都一股脑地买回来,恨不得全都读完。那时候特别像一个从小地方来的孩子,看到了繁华的大都市,霓虹闪烁,让我眼花缭乱,仿佛读了一本书就可以打开见识,改变些什么。
每读一本书就像发现了新大陆,恨不得马上推荐给身边的别人。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单纯的可爱,但是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真诚的分享也许会产生不同的共鸣。
只不过那时候充满着好奇,看书的时候,没有判断,是透过作者的眼睛来看,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被动地吸收他们的观点,未经独立思考。结果阅读便沦为了一种逃避,一种深入思考的逃避。
现在读书,我多一份觉察,既不仰望作者,言听计从;也不会急着去分享,更不在意这一年读了多少本书。不在书中光顾着画线,也想着在书的空白处写点什么,想象着在与作者展开对话,把作者当成一个平等的交流的对象。
当我有读不懂的地方,我不会自责自己的理解能力差,而是在想作者的表达为什么不再易懂些。哈哈!当我有与作者意见分歧的地方,我会停下来回顾作者的想法是什么?我的想法是什么?我同意哪些地方?不同意哪些地方?
有时读到一些语句触动了我心里早已存在的想法时,我会把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及时记录在书页的空白处,或便利贴上。此时的书页像一面镜子,帮助我更清晰地看见我自己的想法,回忆起我的一些经历,想起自己曾遇到的一些人,或是生活中相似的一些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也更清晰地看见了真实的自己。
我今年特别抗拒读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觉得需要拿一大段的时间去连续性阅读。每年假期都想读一部大部头,但是假期快结束时,我内心就会特别的着急,因为我知道恢复正常工作后很多时候身不由己,不能保证阅读时长,曲曲折折的情节就会被割裂或遗忘,还有就像走万里长征,你总也看不到终点,而让人心中生急。
我最近才觉察到自己的这一心里,我不仅在读书,在很多事情上,我也好像总是想要一个结果。结果无关好坏,只是一个结果。那天忘了在哪本书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最终的目标都只有一个——死亡。那么着急干什么?我好像豁然开朗了,我着急什么呢?没时间读,就慢慢读呗!日子也是一天天过,那就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呗。别急。
离开了学校,读书真的是一个很私人的事情。就像一个自己营造的秘密花园,你在这里继续吸取着新鲜的空气和营养 ,在这里是一个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琐碎的避风港,在这里去看众生,看自己。你可以慢一些,因为考试在等待着你,你也可以快一些,收获多少也全凭你高兴。
生活中有很多人,不读书,但依旧活得豁达而通透,他们在生活这本百科全书中,找到人生的智慧。自洽而圆融。只要内心充盈,把每一天都活得实在而充沛。读与不读,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