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非暴力沟通》的这一章节主题。也许在前八章,我们已经慢慢了解到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来表达自己,倾听他人以达到发展友谊,促进家庭和睦,以及改善工作交流,甚至推动政治和解的目的。然而,卢森堡博士提醒我们,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爱护自己。
“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
在赫布加德纳编写的《一千个小丑》一剧中,主人公拒绝将他12岁的外甥送到儿童福利院。他郑重地说道:“我希望他准确无误地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忽视这一点。我希望他保持清醒,并看到各种奇妙的可能。我希望他知道,一旦有机会,排除万难给世界一点触动是值得的。我还希望他知道为什么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张椅子。”
也许人生有很多的挫折、低谷让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的特殊,但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人,有方式让我们从伤痛中痊愈,重新出发。
是的,我们常常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当做一张椅子——把自己视为工具,而且还是充满各种缺陷的工具。 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表现不完美而自责,我们常常陷入后悔、内疚、羞愧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我们因为自己的某些行为懊恼甚至自我憎恨。而这些负面的自我评价让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
非暴力沟通认为要培养我们对自己的爱,首先我们需要转变的是自我评价的方式。
你能回忆一下近期你有做什么让自己后悔的事吗?在你的头脑中想一想这件事。请用心体会3分钟。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然后,请特别注意,当你认为自己做错事后,会和自己说什么。
比较典型的话有:“笨蛋!”“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你有毛病?!”“你总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没错,事实上就是当我们 做了一件后悔的事或者错事,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早在别人指责批评我们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也许你没有用明确的语言进行自责,但是愧疚、懊恼、后悔、羞愧的情绪已经产生(即便有时候我们难以感受到,这也正是非暴力沟通希望我们获得的感受自己的能力)。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会陷入自我憎恨之中,而无法从失误中获益。
而即便我们确实从失误中汲取了教训,也是允许自我憎恨来引导自己的成长和学习。而这并不是非暴力沟通所希望的。非暴力沟通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很容易的引起我们的羞愧和内疚,或者其他负面情绪。这个词,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使用过,并且在我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以致于许多人无法想象,没有它生活将如何继续。你能猜猜这个词是什么吗?
这个词简直不能再平常普通了。完全就是我们日常用语中频率最高的词。
“应该”
在中文语境里,其实应该,必须,不得不的意思差不多。但在英文语境里,有微妙的不同。 应该,在英文语境里是“should”,暗含的意思除了对未来的设定外,更重要的是对已过去的行为的一种后悔。比如“我应该早点知道”或“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情”。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请大家仔细体会一下你对自己说“应该”以及别人对你说“应该”时你的感受。
除了“应该”,正如大家刚刚说的,“必须”,“不得不”也是我们用来教训自己的用语。比如:“我必须减肥了。”“我真受不了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我必须改改了。”“我必须加强锻炼。”我们不断地说我们“必须”做什么,与此同时,又不停地找借口不那么做。 这是很自然的。因为负面情绪并不会真正指引我们前进、成长和改变。
既然我们可以用心体会他人的评论所反映的需要,我们一样可以了解自责所反映的需要。当我们发现自己懊恼或者痛骂自己的时候:“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我们马上就可以问自己:“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一旦意识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很可能是多个层面的需要,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开始体会到别的情感:忧愁、失望、恐惧、悲伤、挫折感或别的——其目的都是推动我们去满足需要和追逐梦想。
这样一来,我们才能更好地意识到: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错误是我们学习的机会。
转变自我评价的关键就在于:专注于自己的需要。并且了解到错误是我们学习的机会。了解到我们的行为不等于我们是谁。
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自然是在生活过程中成长的,所以以我们今日的心智来评价我们过去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要试图理解自己过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