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3的人有童年不幸经历,它所带来的伤害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反而在我们身体中长期潜伏后转化成身心疾病。
1
美国科学记者唐娜·杰克逊·金加萨瓦事业成功、家庭美满。作为科学记者,她专注于从神经科学和免疫学的角度报道慢性病的起因和干预,发表大量科普文章,出版多本畅销书,获过好几个全国性大奖。她与丈夫关系亲密,深爱着两个孩子,一切似乎很完美。
但有一件事让唐娜深感苦恼,她常年身体不好,患多种自身免疫疾病,肌肉无力、经常麻痹、容易昏厥。她去看医生,却查不出病因,做各种治疗、注意营养均衡、吃绿色食品、经常锻炼,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唐娜父亲非常爱她,不过在唐娜还未长大成人时,他突然去世,刹那间唐娜感觉童年不再,这一直是她心中的痛。但作为科学记者,唐娜从来没想过父亲英年早逝和她成年后体弱多病有任何关系。
美国儿科医生纳迪娜·伯克·哈里斯从哈佛毕业后,加入加利福尼亚北部最优秀的私立医院——太平洋医疗中心工作,为周边社区的儿童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成绩斐然。
但有一个现象让纳迪娜深感忧虑,很多孩子因为多动症(ADHD)被送到医院接受治疗,医生全面深入检查完患儿的身体和病史后,无法给他们下多动症的诊断。这些来就诊的儿童多数经历过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类似多动症的表现似乎是其造成的后果。如果真是这样,那需要医治的就是孩子的心理创伤,而不是治疗多动症。不过纳迪娜对此没有把握。
唐娜和纳迪娜一直在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直到她们分别接触到两位医生做的童年不幸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ACE)的研究。
2
美国圣地亚哥凯萨医疗机构的文森特·j·费利蒂医生和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罗伯特·安达医生是童年不幸经历研究的先驱。
早在1985年,文森特在凯萨医疗机构负责成年肥胖病人减肥项目,他发现有一半成功减肥的病人没有坚持到底。为了弄清楚原因,文森特对其中286名病人进行了一对一访谈。访谈结果让他非常震惊,多数病人童年时受过心理创伤,许多还遭受了性虐待。暴饮暴食和肥胖是他们应对创伤痛苦的方法,他们用吃来抚平深藏内心几十年的焦虑、担心和抑郁。
文森特由此认为,象肥胖这类公共健康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其深层原因在于病人的童年不幸经历。要帮他们最终实现减肥目标,应先治疗他们的童年创伤,之前只关注运动和饮食的减肥方法治标不治本。
当文森特将研究结果公之于众时,引起了罗伯特的兴趣。他建议文森特采用流行病学的方式研究各种童年不幸经历与成人疾病间的关系。随后,两人合作编制了ACE问卷,对凯萨医疗机构17000多名自愿患者进行调查。
童年不幸经历是儿童在生命早期遭受的高频率高压力事件。ACE问卷中询问成年人18岁前可能遭遇过的虐待和家庭功能失调两类十种童年不幸经历。虐待分心理虐待(如被辱骂、威胁)、身体虐待(如被打)和性虐待(如性接触)。家庭功能失调包括家人物质滥用(如酗酒、吸毒)、家人有精神疾病、母亲被家暴、家人有犯罪史等。
凡经历过其中一种不幸得1分,最低0分,最高10分。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童年不幸经历,可填写文末所附ACE问卷进行自测。
3
调查结果令人吃惊,有童年不幸经历者比例很高,并且童年不幸经历与其成年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童年遭遇的不幸经历越多,成年后患多种身心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童年不幸经历非常普遍。调查中只有36%的成年人结果为零分,没经历过童年不幸。64%的人至少经历一项童年不幸,其中26%的人得1分,16%的人得2分,9.5%的人得3分,得4分以上者高达12.5%,他们的童年曾遭遇4种以上不幸。
童年不幸经历带来的伤害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反而在我们的身体中长期潜伏后逐渐转化成身心疾病。
童年不幸经历伤害身体健康。有童年不幸经历者,更可能患慢性病,如自体免疫疾病(如特发性心肌炎、重症肌无力、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肝病、中风、偏头疼、慢性肠应激、艾滋病等。ACE得分越高,患这些疾病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让人短寿。ACE得6分以上者平均比得0分的人寿命减短20年。
童年不幸经历增加风险行为。有童年不幸经历者成年后更容易酗酒、抽烟、肥胖、吸毒、进行风险性行为、有暴力行为。比如,ACE得4分以上者成年酗酒比例高达16%,是0分者中酗酒比例的8倍。
童年不幸经历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童年不幸经历导致成年后出现记忆障碍、抑郁、幻觉、自杀等一系列心理障碍,并且童年不幸经历种类越多,心理问题越严重。无童年不幸经历者只有1.2%曾试图自杀,但童年经历过4种以上的成年人,试图自杀率高达18.3%,是前者的15倍。
迄今全球已经1500多项研究支持并拓展了文森特和罗伯特的研究结论,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十多个国家开展的相关研究。
4
童年不幸经历对成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已比较清晰。人们在童年期遭遇的虐待、忽视、家庭功能失调等事件会损害神经系统的发育,破坏人际、情绪和认知功能,增加健康风险行为,造成疾病、失能和社会问题,最终有可能过早离世。
人类有一套以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为主的机制适应压力与挑战。当正常压力来临时,应对系统激活,人进入“战斗与逃跑”模式,能解决问题就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就逃跑。此时身体各系统张驰有度,不会过度劳损,能获得积极成长。
童年不幸经历也是一种压力,但这种压力具有慢性、不可预期、有害的特点。比如,孩子经常被父母打,或担心被父母伤害,这种压力长期存在,随时可能发生。同时儿童身体弱小,面对这种压力,既无力抗争,又要依靠父母或其他成人养活而不能逃跑。只好进入木僵状态,持续承受这种压力的打击。
在慢性不可预期压力的持续影响下,孩子还在发育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长期异常活跃,没有恢复的时间,最终被损坏。比如掌管人的神经冲动控制与 执行功能的脑前额叶皮质受到抑制,情绪容易失控,暴饮暴食。调控压力的HPA轴(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异常,压力激素失调,免疫细胞失控,炎症泛滥,心血管系统长期高负荷运转,伤害身体与心理健康。
童年不幸经历创伤还会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下一代。母亲的创伤会通过DNA遗传给孩子,父母因童年不幸带来的压力和不良情绪会感染子女,子女还会学习父母不良的冲突应对方式,习得他们的高风险行为。
5
唐娜意识到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需要处理好童年的创伤,纳迪娜也明白了对那些疑似多动症孩子的干预重心应放在其童年不幸经历上。
如果你或身边的亲友患自体免疫疾病、肠应激综合症等慢性病,有酗酒、过度肥胖、暴力等风险行为,患抑郁、自杀等心理障碍;或身边孩子有疑似多动症而久治不愈,应注意是否受童年不幸经历影响。
文森特、罗伯特、唐娜、纳迪娜更意识到童年不幸经历是一个普遍的公共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预防并干预它。他们著书立说、发表文章、公开演讲启蒙大众,甚至设立机构服务青少年。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等机构一直在推进对童年不幸经历的系统研究、预防和干预。我国童年不幸经历非常普遍(66.22%),但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深入研究和系统干预还有待加强。
附1:童年不幸经历调查问卷
在你十八岁之前,是否有过以下经历?
序号 | 题目 | 是 | 否 |
---|---|---|---|
1 | 爸妈或家里其他大人常常或经常对你恶语相向,羞辱、咒骂、贬低、打击你?或以某种方式让你担心被伤害? | 是 | 否 |
2 | 爸妈或家里其他大人常常或经常对你动粗,推你、抓你、打你耳光、对你丢东西?或是把你揍得淤青、伤痕累累? | 是 | 否 |
3 | 有没有大人或年长你 5 岁以上的人,曾经乱摸你、调戏抚弄你,或要你摸他们的身体?或试图触摸你、不适当地触碰你、性虐待你? | 是 | 否 |
4 | 你会不会常常或经常觉得家里没人爱你,没人认为你很重要、很特别?或是感觉家人之间不亲近、不会彼此照顾或支持? | 是 | 否 |
5 | 你会不会常常或经常觉得吃不饱、要穿脏衣服、没有人会保护你?或是爸妈总是喝醉酒、嗑药脑袋不清楚,所以没办法照顾你或带你去看医生? | 是 | 否 |
6 | 你亲生父母因为离婚、遗弃或其它原因离开你? | 是 | 否 |
7 | 你妈妈或继母曾常常或经常被推、被抓、被打、被扔东西?或有时、常常或经常被踢、被咬、被拳打、或者被其它硬物打?或曾被多次打至少数分钟,或被刀或枪威胁过? | 是 | 否 |
8 | 你曾经跟酒鬼或吸毒的人住在一起? | 是 | 否 |
9 | 你家里有人患过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或有家人曾经自杀过? | 是 | 否 |
10 | 你家里曾有人坐过牢吗? | 是 | 否 |
计分方式: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将所有的1加起来便是童年不幸经历(ACE)的总分。
参考资料
[1]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 (2017, November 2). In Wikipedia.
[2] CDC. (2015).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looking at how ACEs affect our lives & society.
[3] Harris, N. B. (2014). How childhood trauma affects health across a lifetime [Mp4].
[4] Nakazawa, D. J. (2015). Childhood disrupted: how your biography becomes your biology, and how you can heal. New York: Atria Books.
[5] ACE对健康的影响:https://www.cdc.gov/violenceprevention/acestudy/journal.html
[6] 聂珺妍, 喻红辉等. (2015). 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成年后慢性病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36(009), 953–957.
[7]世界卫生组织ACE专题:http://www.who.int/violence_injury_prevention/violence/activities/adverse_childhood_experience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