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看了三个月,终于看完了第一遍,因为是在各种场合抽空随手看看,没有一气呵成地看完,所以党看完最后一页的时候,只能对全书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这是一本名气很大的书,书名就非常得有意思。至于对这本书的宣传,网上有很多,我也曾经听闻了这本书好久,在书库里面放了好久,今年终于在某个时刻打开了这本书开始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发现这是一本需要不断反复阅读的书,而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确也没完全明白作者奖的内容,但我还是想趁记得点什么的时候先记录下来。
首先,阅读此类书籍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这在我阅读西方作者写的一些有深度的作品中经常能体会到的,最近一次对此有深刻感受的时候是在阅读《僧侣与哲学家》。当然,没有这些哲学基础也不妨碍阅读,读懂自己能读懂的部分就可以,然后有时间再读些经典哲学著作之后再回过头来阅读这些书籍。
本书提到了很多问题,有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有二元论与一元论。虽然读得有点迷迷糊糊,但是这本书让人思考,我们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认识这个世界,是不是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或者说,除了我们所谓的科学以外,是不是还有别的很多方法来认识这个世界。我们现在把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但与他们同时期的智者的思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去挖掘一下呢,我们是否忽略了什么。
作者从修理摩托车这个角度出发,这是离我们生活较为接近的一件事情,将修理摩托车作为例子,说明不同价值观的人在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再往深了说就是持有古典主义价值观和浪漫主义价值观的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反应会完全不同。
但本书对我最大的启迪是,我们平时这些惯用的思考模式,我们是不是也有可能去主动改变一下。比如说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的发生,在科学家眼里就是不科学的,不科学现在基本就等同于不正确。但科学是不是我们解读这个世界现象的唯一手段,当我们过于信奉科学信奉理性逻辑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一些别的东西。很多没法进行双盲实验的事物,是不是就是不可靠的。
良质到底是什么?这本书在追问的一直是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良知是抽象的,是没有实体的,但也确实是存在的。良质无法用实验去证明,我认为更多的是个人在生活中的切身体验,这种体验是很难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测量出来的。书中提到的一个词引起我的注意,就是朴素。我对文中朴素的理解,跟粗糙差不多。比如人活着,能够基本地解决生存地活着,达到上生物学上的活人,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生活,这种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粗糙的。但如果想要生活更有乐趣,在精神上更多的追求,比如对美的追求,那么生活中就开始存在良质。在我们周围,过得比较精致生活的人,他们在精神上也更加丰富,所谓的良质也就更多。
我们有了科学有了理性,科学让社会不断进步,但一定程度上科学也束缚了我们的思维。良质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可以认真去思考的。这是一本还没读懂的书,那就暂时放下,等到下一次再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