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队伍」这个词听起来就很复古有没有,分明是40后爷爷卖电脑时候的产物了,如今在推崇「自组织」的小时代里,显得更加不合时宜。不过,让我们先放下成见去 feel 一下,这个词虽然不够亲民,但还是很有一番韵味的,尤其是你正好跟这样一群小伙伴儿玩耍:程序猿、设计师还有产品经理们。
现在还流行一个词,管上面这些家伙叫知识型员工,要带好这样的队伍真的很难。毫无疑问,他们有知识,你就必需要有文化了。
我百分百的相信,任何一个老大(我们的上司)都愿意自己治下的团队有(Bei)文(Xi)化(Nao),但我绝对不相信大部分的老大会对这一块投入什么精力,尤其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不饿肚子吃饱饭才是硬道理,文化这种高大上的东西真是无暇顾及呢。何况,我们遇到的更大一部分上司,意识深处还都是在企业里打工的心态,冥冥之中觉得文化建设这个活儿是大 Boss 的事儿,越俎代庖不好吧。
于是洗脑都成了略显轻奢的行为了,那文化建设就更不堪。老大们都是日理万机被双面煎熬的人,带队伍对他们来说,给钱打赏最为简单、直接、起效快,对文化则是一种很复杂的因爱生恨的春妇心态,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没文化,但怎么才能有文化却束手无策。借助外力搞培训、讲座、拓展什么的,毕竟不是常态,总谈文化又显得不务正业虚无缥缈,索性把这个事儿推给行政部门,眼不见心不烦,能把大红标语贴在墙上,能扒一个KPI模板出来,也就这个水平了。
现在的商业教育除了专心搞关系搅圈子之外,也是教一些真本领的,比如说有那么一派 EMBA 满口贵在执行,那执行力怎么来的呢?这时候就开始用「破城!抢粮、抢钱、抢女人!」这种激励激发了。我们一开始似乎就很认同「商场如战场」,这种「打仗」的阵势非常深入人心,老大们都爱把自己乔装打扮成将军,而且还是冷兵器时代连炮都打不了的那种将军,战斗力都是靠诱惑外加人海战术得来的,破城可以指代完成了一个项目搞定了一家合作等等。城破之后,一般就要兑现当初的承诺,该加薪的加薪,该发奖金的发奖金,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这个队伍也就游离于散伙的边缘了。发钱这种激励方式短期里确实很奏效,可是整个队伍的物欲也被撩拨得越来越坚挺,所谓欲壑难填,老大们趋向于认为给的越来越多,员工们却正好相反,认为得到的越来越少,于是整个公司成了铁打的营盘,员工来来去去形同流水。
个中原因是为什么呢?这就回到开篇「知识型员工」这个词了,程序猿、设计师、产品经理这一群人不是光搬砖的,也不是光有 WiFi 需求的,他们还是要自我实现的,哪怕是自己干吹牛逼也是一种实现。比如我会在简书上时不时写下点什么,就是满足自己干吹的实现,对朋友吹的话我就会到朋友圈里去了。只给手下这帮有知识的小伙伴儿发钱,是远远不够的,除非你能给他们股份,让他们不以公司为营,而以公司为家甚至为床的地步,但这样做也是有很多难言之隐的对吧,所以重要的还是要管理期望值,摸摸自己的狼心,看看大家真的想要什么,做到想其所想。
人最快乐的事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工作,当然你也可以说我就不是,我最快乐的事是钱多假多活少。这种快乐也很让人艳羡,所以我纠正一下: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工作是人生最快乐的事之一。一个组织所能提供的大环境很重要,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透过集体来定义自身的,我作为这个组织的一部分,身在其中,多多少少都希望能同舟共济荣辱与共,能提升自我不断成长,这不全是钱能够解决的,虽然钱是不可或缺的。
在商业励志成功学里总有这样的故事:你就要离开现在这个干了若干年的公司,暮然回首,发现几年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没差,那你和你的上司就该抱在一起失声痛哭了。组织是一个人成长的大环境,上司往往就是你成长的教练员,所以我们也才总对年轻的朋友说,做对事更要遇对人。
我爱用成长这个词来说事是因为它不仅仅指你的技能,还附着很多软性的东西在里边。你会C++,然后你的上司让你会了 C+++,那他就是一个「好」上司吗?答案是未必,原因很简单,C+++ 语言根本就不存在啊!玩笑开大了,我们收一下,其实带队伍的老大,要让队伍里的每一个人匹配他的岗位,这才是实情,而任何一个岗位的要求又往往有很多因素构成,比如做部门支持岗的,不是每天打卡打印就完了的,有客人来了你是不是应该端个茶倒个水什么的,这就要求你除了要有操作打印机的技能之外,还要具备为人处世的机灵劲。整天跟你掰扯技能的老大实在太 Low 了不是吗,教你学习的能力、有志于打造适合自身条件的组织形式的老大才靠得住。
最后用沃伦·巴菲特的话做结: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