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了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13条选股准则,并从中归纳成三条:无人问津、竞争优势和股票回购,并最终提炼出选股的两大核心:好企业、好价格。
今天我们就跟着彼得.林奇,运用逆向思维,来看一下大师避而不买的股票长什么样,诚如查理.芒格所说,如果我知道会死在哪里,我永远也不会去那儿。
01热门行业的热门股
我在《人人都可以投资》中提到的投资中遇到大坑之一就是追逐热门,追逐热门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热的东西未必就是好的东西,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也许这个东西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好,二是这虽然是一个好东西,但已经太贵太贵了,透支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利好。
没想到《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提到大师避而不买的第一类股就是热门行业的热门股。最大的原因就是热门股价格上涨得太快,达到远远超过任何估值方法能够估计出来的价值,也就是说,这不符合我们价值投资四大理念之一的安全边际,即价格远低于价值。
林奇分析说,高增长行业和热门行业吸引了一大批希望进入这些行业淘金的聪明人,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都在彻夜不眠地盘算着如何才能尽早进入这些行业,激烈的竞争其实削弱了企业的价值,但因为行业过热反而推高了股价,在一降一涨间,何谈安全边际。
林奇以60年代的施乐公司举例,当年施乐公司控制了上下游整个复印行业,施乐简直就是复印的代名词,1972年施乐公司股价达到170美元,人们纷纷预测施乐公司会无限期保持告诉增长,但随后佳能、柯达以及IBM进入了复印行业,行业中公司很快达到20家,行业竞争加剧,公司收益率下降,施乐在高速增长的复印行业的背景下,股价跌至60美元。
同期,处于负增长的烟草行业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通过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售价、削减成本等方式使得收益不断增加,股价从14美元涨到90美元,并成为1957-2003给投资者带来最高回报的公司。
02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
林奇告诉我们,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几乎从来都不会真正成为它的楷模那样卓越非凡的明星。更有甚者,不仅作为后来模仿者的这家公司的股票气数已尽,而且那只被追随的楷模公司也将要成为明日黄花。也许部分原因在于,盛极而衰。
我个人对此的理解还是在于好企业、好价格。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首先要看其是否真的足够优秀,很多情况下未必,只是出于炒作需要;其次,这样的公司一般因为人们的过度追捧和乐观预期,股价已经远高于企业价值。这也许才是我们不碰这类股票的真正原因。
03“多元恶化”的公司
这是个大话题,关于多元化,有好也有坏,我们应该避开的是多元恶化的公司。
处于成熟期的公司,盈利非常不错,手握大把现金,但很多公司不是考虑怎么分红给股东,而是把钱浪费在愚蠢的收购兼并上,这种愚蠢表现在:收购价格过于高估,经营业务完全超出人们的理解范围。
也就是说,公司管理层出于自身考虑,很有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欲望,但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最常犯的错误是,出价太高,不能很好的整合新业务。从趋势上,似乎是一个个轮回,频繁收购后失败,后悔,只好剥离,好了伤疤忘了疼,再收购,再后悔,再剥离。
这样的周期循环,只不过是一种财富转移,从规模很大且现金充裕的公司的股东转移到被收购的小公司的股东手里,也许,从投资者角度,唯一的“好处”是,从那些由于“多元恶化”陷入困境而决定进行瘦身重组的公司中寻找困境反转型公司的投资机会,这是否有点讽刺呢。
所以,对于那些坚决拒绝多元化,一直坚持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的公司,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尊敬和重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收购,所有的多元化,都是愚蠢的。在自身公司基本业务非常糟糕的情况下进行收购另寻发展之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比如巴菲特,如果死守伯克希尔的纺织业务,也许就没有股神巴菲特这号人了。
收购成功的技巧在于,你必须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收购对象,并且收购后能够对收购来的公司进行成功的管理。这个怎么那么像笑来老师说的创业成功就是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要想提高收购成功的概率,最好是收购与自己的主业相关的公司,形成“协同效应”,就是把相关的业务组合成一个整体并使整体比部分运作得更好,也就是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04小声耳语的股票
所谓小声耳语的股票,就是那些一旦冒险成功将获得巨大回报但成功机会非常微小的高风险股票。投资,讲究的是胜率和赔率,赔率很高,胜率很低,那很危险。
胜率很低的意思就是,你失败的概率太大太大了,所以买入这类股票大概率的结果是让你赔上一大笔钱,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可以让你吹一会牛。
对这类公司,应该先缓一缓投资,先看一看,等到公司用业绩证明自己的实力后,也就是我们投资成功的胜率提高以后,再买入也不迟,就如笑来老师推荐的GAFATA。
如果你一定要投资这类股票,有一个凯利公司供参考:
f=(bp-q)/b或f=p-q/b
f为投入资金占比,b为赔率,p为胜率,q=1-p
假设该股票胜率为10%,赔率为10倍,则应投入(0.1*10-0.9)/10=1%,在获胜可得10倍收益的情况下,最优的投入比竟然只有1%,原因就在于胜率太低,如果胜率改为50%,则应投入(0.5*10-0.5)/10=45%。当然这是在如果失败就全部输光的前提下的最优解。现实中一般不会如此,那就得用更复杂一点的凯利公式:
f=p-q/((rW/rL))
rW为获胜后的净赢率,/rL为净损失率,rW/rL为盈亏比,前面一个公式其实就是rL为100%的情况,即如果失败就全部输光。
05过于依赖大客户的供应商公司
如果一家公司把25%-50%的商品都卖给同一客户,这就叫过于依赖大客户。
可能的问题包括:公司经营显著受该大客户的经营业绩的影响,他好你也好,他不好你也肯定好不了;面对大客户,该公司的谈判优势丧失,大客户可以逼迫你降价或者提供其它优惠,削弱你的竞争力,压缩你的利润空间。
06名字花里胡哨的公司
这和林奇之前说的13大选股规则中的公司名字枯燥乏味形成鲜明对比,就是因为这样花里胡哨的公司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吸引眼球的东西对投资人来说未必是好东西,因为它首先就失去了两大竞争力(好企业、好价格)中的一个,即好价格,这样的公司股票价格一般都不会太低,更谈不上安全边际。
总起来说,这6类股票和林奇的13条选股规则正好背道而驰,但它们内在的投资逻辑是一样的,就是寻找好企业、好价格。
最近正好看到雪球老总在谈及自己的投资投资精髓时说:
找到好公司(靠长期积累的眼光)
碰到合适的买入时机(靠命和耐心)
持有(靠对公司的理解和对市场波动的理解)
我真的是不能同意更多了,好企业、好价格、买入持有策略。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也许,在投资上也应了这句话,投资失败有千万种,但投资成功都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