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诺说:“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在学生心灵中灌输一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好的帮助了老师和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将不同领域的内容联结在一起,以简洁明了的图式呈现知识结构,并找到最合理的组织方式,把新知识纳入过去的认知结构中,又进行了深层次的加工,帮助学生实现了认识上的跨越,找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掌握了所学内容。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
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1、 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改革
2、 思维导图与教学设计的优化
3、 思维导图在语篇教学中的应用
4、 思维导图子词句教学中的应用
5、 思维导图在综合板块教学中的应用
6、 思维导图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应用
7、 思维导图与板书设计优化
8、 思维导图与家庭作业设计优化
9、 思维导图与发散性思维训练
作者从以上九个方面探讨了思维导图可用于教学中的种种优势,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以及向我们呈现详细的课堂范例,通过学生参与课堂,课下的学习,让学生在从固有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通过小组探讨,实践,梳理,让学生从一节课中不仅仅只是学到了书本的知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学会了联想,思考,探究,通过发散性思维,从点到线,再到面,独立完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梳理和总结。
其实我们都知道看图比看文字够容易读懂或者理解一个知识。小朋友喜欢看图画书,而且我们都是从图画书看起的,他们看到图片进入到自己的大脑中,通过自己的想象能想到很多画面,通过联想他们还会从一个图片联想到一个甚至几个故事,这就是图片的魅力,简单明了,刺激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而现在知识多,内容复杂,我们可否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把它们也变成图片,让我们看起来一目了然呢?思维导图就是一个把知识变成一个可视性图片的一个工具,它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言语信息图像化,除了传达事实信息外,还将所学内容转换成可被人的感官领悟的知识表征形式,有效地邦之学生对抽象文字的理解、记忆,加快认知活动进程,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从而促进知识的获取、共享与创新。
思维导图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图片,但是里面蕴含了很多知识,那么怎么样才能绘制出一个好的思维导图呢?我们必须明确以下五个步骤:
1、 明确目标,提炼主题
在纸中央绘制中心主题,便于思维向四面八方自由发散。中心主题必须具有概括性,有助于联想记忆,力求生动形象,可以用此或者图画表示,与主题贴切而又美观。
2、 要素扩张,联想发散
围绕中心主题,找准文章的关键词或主要思考点,形成二级分支,即次主题,用适当弯曲的粗线条与中央图像连接起来。次主题的构成尽量使用图形,也可以用关键词,写在骨架式的线条上,并适当使用颜色与图形,增加导图的生动性。
3、 构思分支,以图示意
次主题进一步向下延伸,生成三级分支。在此基础上,对主题要素发散联想的分支进行构思,选择恰当的图形、图像、符号来阐述分支意义,多用一些有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能引起多种生理感觉的元素,使大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4、 层级关联,艺术加工
不同层级之间的图形要尽可能有所变化,重难点部分可通过颜色、字体的变化加以强调。各层级之间要排列均衡、有序且合理。颜色、箭头以及线条灯的使用可以根据图形或者文字的含义加以选择,并做适当的艺术加工。
5、整理完善,评价反思
完成了思维导图的初步绘制后,要对思维导图进行反思与完善。完善整理的过程中,能使学生获得新的启示,是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同一主题的思维导图可以多画几次,既可以使思维导图更简洁,也有利于牢牢把握知识架构,有助于学生长期记忆。
绘制思维导图一定要简约有序,生动有趣,实用有效。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点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把握。不仅关注知识本身的结构与系统,更关注学生自身的认知经验和水平。在以后的英语课堂中,要尝试着去引导学生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维度的看待问题、研究问题,不断体现新发现,积累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