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部动画电影《魔术师》
讲述了一个名叫Tatischeff的老人,
日复一日地从帽子里大变活兔子。
他和更多没落的老艺人一样,
形单影只地穿梭在日渐寥落的掌声里。
一天,在苏格兰海岸小镇酒馆,tati遇见了女孩爱丽丝。
爱丽丝除了拖地、清扫,没见过超乎于此的世界。
Tati的魔术开启了她对生活的期待,
从一块糖、一双鞋开始,
Tati为爱丽丝撑起了一个他亲手变出来的童话世界。
爱丽丝如此天真,快乐无忧地享受着生活的妙变。
而Tati却在生存危机的裹挟下艰难维计。
爱丽丝与白马王子牵手的一刹那,
Tati以不说再见的再见,告别了兔子和舞台,
给爱丽丝留下一句:世上没有魔术师。
这部电影现代版确切的翻译就是: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虽然生活没有魔术师,但人间自有真爱,
总有人愿意为爱的人变一次又一次魔术,
哪怕只为其带来片刻的欢愉!
因此魔术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现实而消散,
相反,它从远古延续至今,依然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最早记录的魔术,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埃及。
远古时期,人类对太阳、月亮、火、雨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
寄托为神话般的非人力的力量。
同时,人类也有征服自然的愿望,盼望着能采撷到丰富的食品,
希冀庄稼丰收、畜牧兴旺。
魔术就像这天隔地远间的一道阶梯,
搭建起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快乐的源泉。
《小手大魔术》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希望将魔术的爱人之心推广给更多的人。
作者乔舒亚杰伊通过25个入门级魔术教程,
与青少年分享自己珍藏多年的魔术心得。
其中包含精妙简明的魔术技法,又涵盖近景、舞台表演方面的实用贴士。
带着孩子,撸起袖子,按照书中手把手教的方法,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吧!
这是适合全家人参与的,可以强化亲子关系的家庭游戏。
著名教育学家尹建莉非常坚持一个观点:
“少年儿童应该从生活中学习,在做事中去学习,
而不是在书本里学习。
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就是:
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
在游戏中要把孩子的乐趣放在首位,学习放在第二位。”
魔术,正是实践这种教育理念的最佳途径。
为了带孩子实践书中的第二个魔术——《魔罐》,
细心的妈妈组织大女儿、小女儿开了一次小型家庭会:
今天,我们仨组成梦幻魔术队,姐姐是魔术师,妹妹是魔术助理,妈妈是魔术组长。
在行动之前,我们要确立以下几个规则:
1、我们表演的对象是奶奶,所以绝对不把我们的准备工作告诉奶奶;
2、魔术是一种不能被破解的游戏,
所以,我们给奶奶表演的机会只有一次,不能重复表演;
3、在我们的准备过程中,你们会了解到实现魔术的方法,
但是绝对不能透露实现效果的方法,这是身为魔术师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
大女儿和小女儿眼睛瞪得溜圆儿,立马对自己的身份肃然起敬。
如此可见,学习表演魔术更是一件可以让孩子成为一个懂得制定游戏规则的人。
前央视主持人张泉灵非常主张孩子学习编程,
她在被采访中说:“我儿子学编程,上了4堂课的时候
就已经可以编写像《植物大战僵尸》一样的游戏,当时就把我惊到了!
更加让我惊讶的是,有一天他编了一个两个人互相攻击的游戏,
说:妈妈我们来比一下。结果我一直输,
我就特别不理解,后来悄悄地去看了一下后台代码,
发现是儿子他把基础数值给改掉了,
我才突然意识到一个会编程的孩子有多可怕!”
同样的道理,表演魔术就像编程一样,是让孩子们走到舞台背后,
去了解整个表演的筹备、组织、控制、呈现的全部过程。
这是一种上帝的视角,教孩子跳出被动的观众角色,掌握表演的主动权。
不仅如此,表演魔术还可以培养孩子
学会表演、互动、掌控情绪和气氛等综合性社交技能。
大女儿一直就是一个表演欲特别强的孩子。
每次,她都要将学校学习的背诵诗词、舞蹈课的内容表演给家人看,
刚开始,家人都特别高兴,然而,大女儿喜欢不断得到赞赏,
一遍一遍表演,完全不停歇,家人烦恼不已。
这一次学习表演魔术,只能表演一次的这个规则,
就很好地教会她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
体会观众气氛,学会互动,学会表演的真正内涵。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
她们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魔术师。
当孩子们觉得成长的过程岁月静好,快乐无忧时,
那一定是魔术师妈妈像Tatischeff护佑爱丽丝一样,
让孩子在魔术之间一步步成长,
懂得将童话的梦幻与生活的真实渐渐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