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日里看见一个我在泡天的第一届学生,初中就去了澳洲读书。现在应该读高一。当她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大吃一惊,昔日的假小子变成了一个很摩登的女孩。她因为疫情回国,在家上网课。
“你怎么不在国内找一个高中先上课?”
“去过一个国际学校,感觉学习方式太不一样,学不到东西。”
“那你上学怎么办?”
“上网课,也能学到东西的。”
“今天怎么有空到我们学校来?”
“我来给那个英语老师做助教。”
“怎么想起做助教呢?”
“那边学校要求要做义工。我想直接到母校做义工多好。”
“国内与国外的学习差异大吗?”
“差异太大了。”
因为帮助组织学生去义卖,一个班的孩子都在等我,没办法继续聊。很可惜,没有了解到她所说的差异大到底是什么。看着当年的小不点儿就变成了大人,真的是“有个时间的家伙走过”,一切都变了样。
2
三日不见小可爱,见着面就很开心。
“早上好哇!乖乖们。”
“早上好!超超老师。”
“我欣赏那个孩子,一来就静悄悄地看书。”我指着一个已经收拾妥当在看书的男孩。
哈,一线表扬学的学问真大。其他孩子也开始悄悄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安静看书。
第一、二节课做了两个单元的练习检测,发现孩子们的做题速度还需要训练。
又换了两节课上《古诗三首》。虽然还是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诵诗文“五部曲进行。今日是三首诗歌齐头并进。
第一步,反馈预习中的自学字词
1.同桌互相听朗读,确认字音准确,句子流利。
2.齐读,感受诗歌的节奏。
3.自测默写,找出易错难写的字,交流并当场巩固。
4.找出不理解的字词,看注释,将自己认为很重要而注释里没有的词语理解,补充为自己的注释。
第二步,反馈预习中的自学诗歌
1.解诗题
对应本单元的人文要素:传统节日。找出几首诗歌代表的传统节日,学生自己就理解了诗题。
2.知诗人
关于XX 诗人,你知道哪些?
什么“王安石是政治家思想家”啊,什么“小李杜”,什么“诗佛”啊,那些认真预习且主动查阅资料的人开始在班级放光彩,听得其他孩子眼里放光,我趁机煽风点火:“什么叫博学?随便一个诗人,你都知道好多信息,这就是博学的一种表现啊。同时也说明你们课前功课做得足,真的是为自己而学习!为你们点赞!”
3.明诗意
“诗意我不讲行不行?”
“当然行。”
“你们怎么解决?”
“我们手上有资料,同学们也做了笔记,我们相互学习。”
小组互学开始。要求人人轮着说古诗的大意。最后一个小组分享,其他小组补充。
4.悟诗情
第一首《元日》,先找出藏在里面的传统习俗: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再请他们一边读一边感受画面,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什么?诗歌里启动了那些觉察呢?心情怎么样?
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了诗歌里用上了听觉、视觉、触觉、味觉、感觉等多种感官,有的是直接写出来的,有的是间接表达出来的,整首诗里都蕴藏着迎接新年的那种喜悦之情。
因为是三首古诗同时学,我并没有马上延伸到诗歌的创作背景。
第二首诗《清明》仍然是按照-找习俗-想画面-说感受的流程自学汇报体会。孩子们已经自动化运用对比学习法,发现这首诗歌跟前一首的感觉完全不同。于是两首诗歌对比着反复诵读,一欢喜一忧伤的感觉就很分明。
第三首诗歌,孩子们已经从题目中的“忆“知道了诗歌表达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一边反馈自学,一边学习新东西。铃声响,两节课结束。三首诗歌,只剩一点点尾巴和后面的拓展。这样整合起来的学习,明显比分开学习效率更高。
扎扎实实学字词,老老实实解诗意,咬文嚼字悟诗情。听说读悟一样不少,都是孩子们自己去读,自己去悟,自己去分享。我负责鼓励+点拨+提炼,剩下的都是孩子们的实践。
孩子们,自己去学吧,你们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