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小喝糊糊粥长大而营养不良的人,能讲述自己的身体状况(我饿,我饿),却无法描述吃饱的感觉(?),他不能用语言清晰的表达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感觉。一个一直被苛责长大的人,习惯了被苛责。当被夸奖的时候,他没有品尝过夸奖的滋味,她的第一反应是挡,不接受,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好,我缺点很多,我做的不好。习惯了吃苛责,对于夸奖咽不下去,如噎在喉的想反驳,主要观点是表达我不够好。但是当被他人苛责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是自己想要的吗?
一个习惯形成以后,很难去改变。能够改变的是我们的行为和认知。用开放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反应,允许他人的反应和以前接受到的反应不一样,并尝试接受这种反应模式,一个行为或事件后可能有苛责,还可能有理解、夸奖、建议或倾听。打破思维定势,苹果不止称为苹果,还被称为apple,还被称为яблoKo(谐音:呀不咯口)等等等等。
再细想想,他人的夸奖和苛责对于自己真的那么重要吗?他人嘴中的自己是自己吗?无论是夸奖还是苛责?你这个人真讨厌!你真是个好人!讨厌的人和好人都是他人对你的评价,还可能是一个人对你的评价。前一秒讨厌,后一秒可能就变成了好人。他人眼中嘴中的你是他人在大脑中构建出的你的形象,和你的关系好像并不大。
重点是你自己对自我价值的评估。如果你自己瞧不起自己,你会认为所有人都瞧不起你。自己对于自己的评估,是真实的吗?一位漂亮的美女认为自己这不好那不好,通过整容满足自己的美丽。但是在他人眼中,美女就是美女,吸睛率不能达到100%,也在80%以上,但每次看见她还是各种对自己的挑剔不满意。
难免偏颇的自我评估,或夸大,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或贬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无所不能和一无是处之间上下浮动,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低点一无是处时看到有高点无所不能,在高点无所不能处看到有低点一无是处,在高低起伏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价值,是在某一方面可能90分以上,在某一方面30分不到,是既有长处,又有短处的一个人,“活生生”的人。不是他人眼中的几斤几两,是自己内心的接纳从容。
最后,自评一下,自己自值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