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是幸福的,物质富足,信息顺畅,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现代人也是不幸的,物欲横流,信息爆炸且难辨真假。世界太喧嚣,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声音,它们在你无意识中引导你打开各种信息,目的很明确,企图占有你的注意力——你宝贵的注意力。经过长时间的规划教育,你已经习惯在各种“提示音”中活着,明明百无聊赖,却总是习惯性地漫无目的地打开手机,紧接着你又把它关掉,不一会儿你又打开,如此循环反复,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曾几何时,专注、凝神、笃志、潜心、静心、专心等状态离你已经渐行渐远,一次只做一件事似乎也变得奢侈,不是你不能,而是你内心的抗拒以及潜意识中深埋的焦虑,促使你不这么做,人们或许认为一次做几件事情就可以成倍地利用时间,掌握更多的技能,了解更多的消息,进而成为一个比别人更优秀的人。那么,这是事实吗?我想人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一万小时理论。首次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K.Anders Ericsson),它的核心理念是:优秀人士的水平是逐渐训练出来的,而训练的关键是找到一系列合理难度的小任务,让受训者依次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学习者暂时不会,但可通过学习掌握的。那是不是只要在一件事情累计10000小时,就可以有所成就呢?如果是这样,那么一次做几件事情倒还真是有效率呀!想想这样的场景:健身的时候听听心理学或经济学方面的书籍,累计达到10000小时,你不仅拥有一副健美先生的完美身材,同时也掌握了心理学或经济学方面的知识,简直是一举两得。这可能成为现实吗?老实说,这只能是幻觉,真真切切的幻觉。
真正的学习,都需要你集中注意力,也就是达到专注的状态,否则你很难进行深入的思考。学习是一个输入到吸收到输出的过程,根据这个程序,如果你在知识输入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就无法完整有效地完成输入这个环节,倘若学习的原始材料都出了问题,那么你吸收的知识可能也是有缺陷的,致使你输出的也是“病态”的知识,可以说是一步错步步错,专注的状态是对学习最基本的尊重。
树立这样的习惯:尽量做到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健身时闭上眼睛,感受你肌肉的酸胀;阅读时把手机调成静音,用心与读者对话,寻找作者想通过此书告诉你什么;吃饭时关掉电视,让口腔中的唾液充分分解米饭中的淀粉,享受咀嚼带来的清香。专注的生活慢而充实,让这样的生活方式打开你的味觉、嗅觉、触觉、视觉、听觉,重新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重新体验属于人类的文明,做一个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