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今天咱们阅读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到《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这几个章节。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孤独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所以感到孤独,而是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如果真的成为一个人的话恐怕连孤独这个概念都不会存在。既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逻辑和常识(共通感觉)。但是,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换种说法也就成了“如果能够一个人生存在宇宙中的话,烦恼就会消失,阿德勒甚至断言“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但这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当然,我们不可能让人际关系消失。人在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与他人完全隔离。“如果能够一个人生存在宇宙中”这一前提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
其实我们有时候会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这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你有自卑感吗?例如,在报纸上看到同龄人活跃的姿态时,会感到极其自卑。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那么活跃,而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呢;或者是看到朋友过得幸福,不是想要祝福而是心生嫉妒或者非常焦躁,总之就是哪里都存在自卑。
自卑感在阿德勒所使用的德语中,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也就是说,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是一种“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只有一点儿价值"之类的感觉。
事实上,我们存在的问题不在于有所欠缺。一个身高155厘米的身高只是一个低于平均数的客观测量数字而己。乍看之下也许会被认为是劣等性。但是,问题在于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一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这个人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你现在也有各种“自卑感"并深受 "自卑感"。并受其苦吧?但是,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 ,而是主观上的“ 即使像身高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进行主观性的还原。
一个人看着自己的身高太矮,会感到自卑,但如果从这样的身高“让人感觉轻松”或者 “不让人感觉太有威慑力”之类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身高也还可以成为一种优点。当然,这是一种主观性的解释。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一种主观臆想。
但是,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你自己主观决定。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重新选择生活方式。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之前说过,在德语中“自卑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那么,价值究竟是指什么呢?例如,价格昂贵的钻石或者货币。我们会从中发现一些价值,并会说1克拉多少钱或者物价如何如何。但是,如果换种角度来看,钻石之类的东西也只不过是石块而己。也就是说,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即使1美元纸币所承载的价值是一种常识(共通感觉),那它也不是客观意义上的价值。如果从印刷成本考虑的话,它根本不等于1美元。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存在,那我也许会把这1美元的纸币放入壁炉当燃料或者当卫生纸用。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自卑感真的是一种人际关系问题吗?例如,即使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者,也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完全没必要自卑的人也会有某种程度的自卑感。家产万贯的企业家、人人艳羡的绝世美女或者是奥林匹克冠军得主,大家都多多少少地受到自卑感的困扰。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阿德勒也承认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以简单将其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独自站立;他们学会语言,可以与周围的人自由沟通。我们都有想要摆脱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人类史上的科学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例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之类的自卑感。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 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如果我们去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也许你会认为自卑感越强,人就会变得越消极,最终肯定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但这一点请注意。目前“自卑情结”这个词似乎在使用的时候与自卑感是一样的意思。就像“我为自己的单眼皮感到自卑"或者“他对自己的学历有自卑感”之类的描述中全都用“自卑情结”这个词来表示自卑感。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用。自卑情结一词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我们必须将“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两个词也必须分辨清楚,绝不可以混用。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它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例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为如此,才下定“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类的决心,那反而成了好事。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 所以才做不到B ”这样的理论,这己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这其中存在的因果关系,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一词来进行说明。意思就是: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例如,前几天就有人说:“自己之所以始终无法结婚,就是因为幼时父母离婚的缘故。”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来看,父母离婚对其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创伤,与自己的婚姻观有着很大的因果关系。但是,阿德勒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把这种论调称为“外部因果律”。
当中的问题在于你如何去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如果抱着“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