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众”是网络热词,“吃枣群众”是我读水浒的新发现。吃枣群众与吃瓜群众相比,吃瓜群众仅仅围观,吃枣群众还要参与事件,起推波助澜作用。
我的家乡山西柳林是中国红枣之乡,柳林大红枣味甘美、耐储藏,鲜果脆而可口,醇香沁心。“一日三枣,长生不老”,我为家乡红枣打广告。
“吃瓜群众”是网络热词,“吃枣群众”是我读水浒的新发现。吃枣群众与吃瓜群众相比,吃瓜群众仅仅围观,吃枣群众还要参与事件,起推波助澜作用。
“智取生辰纲”小时候连环画看过多次,印象深刻。故事情节大概是晁盖等人用计劫了杨志押送的生辰纲。杨志、晁盖等人是文中主角,杨志押运生辰纲,晁盖等人卖枣,最后枣换成了生辰纲,十一名“吃枣群众”却成了“历史的创造者”。
你有没有吃枣?有没有发现吃枣群众的影子?
杨志作为押运生辰纲团队的领导,精明强干,江湖经验丰富,对沿途敌情预测预防充分。
11位厢禁军是干体力的,属于最底层人民群众,是不明真相的吃枣群众。
吃枣群众具有底层人民的可爱之处。他们任劳任怨,一路上每人挑着一担金银珠宝,早起晚行,杨志对他们赶着催促,如果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这些人敢怒而不敢言。
吃枣群众具有底层人民的可怜之处。他们容易满足,容易受到欺骗。记得监军老都管吗?快到黄泥岗时,吃枣群众向老都管抱怨,老都管只一句话“到了东京时,我自赏你”就把他们糊弄的高高兴兴。再到后来,他们受了老都管的诱惑,一齐撂挑子,一齐笑杨志的警觉,一齐要买酒,一齐吃枣,一齐喝酒,一齐被蒙汗药放倒。吃枣群众做什么都要一齐,唯恐“枪打出头鸟”。
吃枣群众具有底层人民的可恨之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生辰纲丢了,“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门下军官见了无千无万”可谓见多识广、足智多谋的老都管无计可施,吃枣群众发挥了群众的无穷智慧,“火烧到身,各自去扫;蜂虿入怀,随即解衣。”既然杨志不知去向,那就都推在他身上,就说杨志和强盗合谋,下蒙汗药把生辰纲劫走了。
杨志这个倒霉蛋,碰上这样的吃枣群众,不上梁山也难。不过他先上了二龙山。
这11名吃枣群众后事不知如何?应该是继续当吃枣群众,慢慢地演化为吃瓜群众。
吃瓜群众,你们说呢?
这首歌谣一直在脑中回响: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又想起了这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