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广袤的黄土地上,辽远的唢呐声响伴着傍晚的云霞渐渐消逝。
《百鸟朝凤》,讲师徒,讲兄友,讲传承。
焦师傅说,这黄河岸边,不能没有唢呐。只有把唢呐吹进骨头缝的人,才能拼着命把唢呐传承下去。从焦师傅的焦家班,到游天鸣的游家班,凡白事,道德平庸者,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的吹八台,得是最德高望重的人家归西,才能吹起《百鸟朝凤》。因而《百鸟朝凤》几十年才能听到一次。也只有真正的唢呐接班人才配吹起这曲《百鸟朝凤》。
讲两个片段吧。
庄里村长过世了,请了焦家班。焦师傅照例吹了八台。村长的儿子带着全家对着焦师傅磕头,求着焦师傅为亡父吹一曲《百鸟朝凤》,焦师傅拒绝了,称先前村长是如何逼走村里其他大姓人家,说这就是他的德行。村长儿子恨恨地瞪了一眼焦师傅,只得作罢。
一家人办红事儿给老爷子过寿,一同请了游天鸣的唢呐班子和西洋乐队。一边是穿着超短裙唱歌的曼妙女郎,一边是涨红了脸吹唢呐打鼓的汉子,分据场地两侧,不一会儿人群就都被新奇的西洋乐,女郎修长的双腿、曼妙的歌声吸引过去,更有几个吊儿郎当的青年走过来,有双倍酬劳要求游家班闭嘴,言语污秽,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场面混论之际,唢呐掉在地上。在人们的脚下不断翻滚,在尘土之间,被踩断,被践踏,被折磨。休战后,焦师傅捧着变形坏掉的唢呐,霎那间老泪纵横。
不可避免的是时代在发展。高中政治书上告诉我们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那么文化呢?
时代在变,多少东西都被时间带走了,不管是亭台楼阁,还是民俗文化。人们意识到精神文化的极度匮乏,传统文化的迅速消逝,于是设立了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扬言要保护它、爱护它、传承发扬它。一代代匠人引以为傲的坚持着、守护着,拼尽全力的将最后一点点技艺留住,可那些无形的珍宝依旧消失了,曾近光芒着的、闪耀着的文化,最终都变成博物馆里一沓一沓没有生命力的纸,成为用玻璃隔绝着的寂静与消亡。在过往的岁月里,无数的前辈拼尽毕生所学,想让衣钵有所传,只可惜,越是坚持,越是悲凉。
电影的最后,游家班走的走,散的散,有人在转行后被电锯据断了手指,有人在纺织厂里工作,一年就害上了严重的肺病,余生无缘唢呐,也有人过够了清苦的唢呐匠生活,变成一切向钱看的生意人。只有游天鸣,在焦师傅的孤坟之前,吹起了那一支《百鸟朝凤》,泪流满面
孤身一人的游天鸣何去何从?
我们不知道。
中国本土电影发展何去何从?
我们也不知道。
吴天明导演曾经在电影票两毛钱一张的年代里,创造了一天亿元的票房神话。80年代《人生》参加百花金鸡电影节时,一万两千多人站在雨中看完整部电影直到天黑,学生们高呼《人生》万岁!电影万岁!电影散场仍迟迟不肯离开,万人空巷。而今天,我坐着轻轨倒一趟出租去距离最近的万达影院,看这部一天只排了一场的电影,偌大的放映厅里,零零星星坐了八九个人,而从检票口排到影院门口的长对里,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一张《美国队长3》的电影票。
这一幕,让人觉得安排《百鸟朝凤》与《美队3》同档期似乎是刻意而为,像极了片中唢呐班对阵西洋乐队时的阵仗。但是影片中游天鸣的唢呐吹得极响,而我在影院中找了一圈都没有看到《百鸟朝凤》的海报,只能在闹哄哄的人群中伫立良久,然后离开。
吴天明导演绝笔之作,似乎很容易看出一种自传的意味,“天鸣”,“天明”;唢呐,电影。
有些东西,需要恰到浅处,比如钟情;
有些东西,需要浓墨重彩,比如传承。
天上日头,把河水烧干;时间钢刀,不把谁躲闪。
看看身边,人群荒原。
凤于何处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