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新出生人口1470多万,2022年全国新出生人口不足700万,5年时间少了一半。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近距离观察过,就会坚定的得出结论:这个趋势还会加剧!学院派的知识分子只关心自己的理论闭环,不管是学院派的经济模型还是社会运转模型都将人这个极度不确定的因素排除在外,或者把人这个因素进行理想化抽象。然而,现实中的人从来不是理想状态,甚至不是理性状态,恰恰是被抽象所略去的部分在相互作用中产生了决定走向的驱动力。
因为家里有亲人去世,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了能够代表中国社会大多数人生存状态的人间冷暖。听了不少沾亲带故的同辈亲戚们的家长里短。在这些由高度生活化细节拼凑出来的景象中,我看到了大时代下被忽略的大多数的生存状态。
同辈亲戚的弟妹们,如果读书的时候成绩平平,工作以后随波逐流,无论男女,在漫无目的的消耗掉自己最有价值的青春岁月之后,往往都会进入一种急剧坠落的快车道:有的人早早的结婚又早早的离了婚,通常情况下是把小孩丢给自己的父母,自己不闻不问:一方面是没有教育的能力,为了自己吃饱已经耗尽全部精力,另一方面是缺乏责任感,自己心智比较幼稚,生活在一种自我想象的幻觉中。
不要从所谓的人品上去评价一个人,对人的判断取决于所处的生存结构以及这个人的精神结构:当一个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长期处于无力应付的艰难处境之时,这个人的精神结构很容易进入失衡状态。一旦处于失衡状态,所有的应对策略都是混乱的、随机的、应急的,其结果就是让自己的状态和处境更加艰难——就如同陷入泥潭之后越挣扎陷得越深!
一个状态糟糕缺乏安全感的人,很容易变得自卑敏感,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无论言行举止更多的时候会被精神结构中的自我保护机制所驱使。说的更加直白一点,你跟这样的人沟通会非常费劲,对方会抓住你的某个词句甚至是一个语气而产生误会,误会之后又在捍卫自尊的内在驱动力的怂恿下过激反应,让你惊愕不已,不知所措。当你发现这种交流非常累之后,你通常会切断这种交流的尝试。你会这样,别人也会这样。如此一来,这个人就把自己彻底包裹起来了——切断了自己与外界的连接,然后,在自我想象中形成一种让自己感到安全的闭环。其内心是偏执甚至扭曲的,行为会表现出极大的控制欲和以自己的内在需求为中心的匮乏感。给别人的感觉就是:高度双标,总是把别人当工具,因为自我感觉既匮乏又弱小,别人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然而,自己哪怕只是在想象中对别人表达了关切之情,也是巨大的恩赐,需要别人加倍回报!最致命的是,当事人是浑然不觉的。
精神结构的失衡和处境的双向作用会让人越来越与真实世界脱节。这种脱节的显著表现就是抛弃责任感和羞耻心。当你无力应对某件事情的时候,你精神结构中的自我保护机制会引导你去否定这件事的价值。当你无力应对某个人的时候,你的精神结构的自我保护机制也会引导你去否定这个人的价值。只有让你渴望拥有的东西变得不重要和毫无价值才能让放弃变得理直气壮和心安理得!精神结构的这种自我保护机制一直存在,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反复运行,只不过许多人浑然不觉,认为是冥冥之中人的一种本能。
那些破碎家庭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虽然也30出头了,但心智依然是孩子。他们目光所及看到的世界是一种幻觉,然而,彼此都以幻觉为蓝本去生活。其结果就是力不从心,却把所有的问题都怪罪于对方,最后一拍两散。在那个层面,人的结婚和离婚都非常随意,完全没有深思熟虑的迹象。到了年纪,父母和亲友就会催促和张罗,他们怀揣着各种自我想象稀里糊涂的进入婚姻。彼此都没有目标,彼此的能力也比较一般,甚至彼此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大多来源于道听途说和抖音视频。他们对自己、对生活、对彼此的态度都很随意。他们就像完全置身事外的人,仿佛是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外力裹挟着进行着当下的生活。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是一个共同体,所以很容易碎裂。而且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力感驱使着他们将内心的不安转化为相互撕扯。
他们的大脑被社交媒体和电视剧以及周边的小道消息灌输了太多“独立个体”的观念和以满足自己的各自诉求为核心的生活态度。然而,他们的能力又不足以维持这种独立个体的存在。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他们都是匮乏的、弱小的、幼稚且不切实际的,需要外力去支撑——需要别人去支付成本并承担结果。
我总认为:人在底层混靠一个勤字,在中层混靠一个才字,在高层混靠一个忠字。你觉得自己很有才能,为什么不被重用呢?因为占据的资源越稀缺,信任就越难以建立起来。你只有100万的时候,你渴望翻倍增长的机会,当你有一个亿的时候,你只需要稳定增长。因为基数大,只要稳定增长收益自然不少,但风险太大的机会也可能让本钱都保不住。一个有才能却无法建立信任的人,就是这种一剑封喉的风险所在!资源越稀缺越集中,占据资源和试图占据资源的人就越容易呈现出一种相互捆绑的状态。
小县城的人情世故和一线城市的人情世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一线大城市中的绝大多人都达不到需要人情世故的地步。因为盘子够大,随便漏一点就能吃饱。而县城的人情世故为什么随处可见呢?因为盘子太小,资源高度集中,可不就得与资源建立各种各样得信任关系才有资格参与其中。人类社会最直接的信任关系是血亲,其次是姻亲,再次是师徒。前两者是血缘关系,最后一种是类血缘关系,师徒类似于父子,欺师灭祖与儿子背叛父亲一样大逆不道,为以这种信任关系组织起来的社会所不容。
底层的普遍状况就是:同质化竞争的人最多,能够占据的资源最少,这种情况下只能拼谁对自己更狠——这就如同高考,你多考一分就可以干掉1000人。虽然你的十年寒窗比不上人家三代积累,但你真正的竞争对手从来就不是有三代积累的人,而是与你一样十年寒窗一无所有的人。三代积累的人与其它三代积累的人在另一个层面竞争,与你无关,别搞错对象了!伟人说过: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是革命的第一要务。目标都搞错了,什么生存策略都抓瞎。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包括方方面面,但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反过来作用在自己身上形成反馈。这就无形中形成了一个闭环,恰恰是这种闭环让人感到熟悉和安全,所以,人总是在一个死循环中出不去,久而久之甚至依赖这种状态而不想改变。在接触和听说的亲友同辈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会害怕进入婚姻,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没有准备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则草率的进入又草率的破裂了,结果留下自己也承受不起的一地鸡毛。不管是个人还是整个家庭的各自状况更加雪上加霜。在此只描述现实而不做出评论。不管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都呈现出一种漫无目的的生活状态,只不过前一种能给自己一个解释,后一种人完全是凭借本能生活,如同水中的一片落叶,漂到哪里算哪里。这些人的父母或许没有任何的养老保障,也完全指望不上他们,还不得不为这些人不负责任的随意行为承担后果。他们的后代,往往在一种没有陪伴,缺乏教育,沉迷手机、身心匮乏的氛围中长大,带着先天性的内在缺陷开启自己的人生旅程。那是一种你看一眼就能知道这个小孩整个人生会处于什么状况的绝望感…
婚姻对于高层来说是两个家族的利益联盟,对于中层来说就是优势互补的相互支撑,对于底层来说就是无法独立生存的彼此抱团取暖。其实,越往下就越需要深度合作。然而,越往下人的心智就越不完整,更容易被抖音这样的社交媒体雕塑观念和心态,自己又没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去分辨。其结果就是漏屋又遭连阴雨!越是往下,越存在这样的状况: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逐渐消退——越是处境糟糕的人,精神力量也越来越弱,遇到一点困难就自暴自弃了。有个堂妹刚刚离婚,她的前夫就是如此,遭受了一点挫折就自我放弃了,整天沉迷于打牌,以此来逃避。什么工作都不干,对一切不管不顾,让老婆去养家并照顾老小。她们是自由恋爱,不是相亲更不是包办,她说他以前不是这样的,人品习惯都还不错。然而,遭受了一次打击之后就慢慢变成这样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种基础产业并没有什么巨大的革新,唯一日新月异的就是互联网,而互联网行业自带媒体属性——它更像广告传媒行业而不是科技行业。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它无孔不入,并利用算法抢占人们的时间,从而开始雕塑人的心态和认知,越是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就更容易成为它的俘虏。在几年前的《A431:这依然是男人之间的厮杀!》中阐述过,那些流行概念及其行为背后的推手。这是一个局,被卷入其中的人都是棋子和耗材。各种唾手可得的获得不仅驯化了急不可耐的心态,更驯化出不切实际的幻觉。所有迎合自己的幻觉对个体而言,自身的处境越艰难,自身的状态越无力就越有吸引力。那是一种像海市蜃楼一样的美好,一种吸一口马上能舒服的速效药。被这种东西驯化出来的心灵既急功近利又脆弱不堪。这让处境和状态本身就不好,还沉迷于幻觉脆弱不堪的人,更加无法形成合作关系。越是需要通过合作关系维持自身存在的人群却越来越难以合作。这就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