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签营要写第一次分享,本来想偷懒用写作营里面的第一次啊哈来替代,但是身为完美主义者,必定要做简单的加工,于是在加工过程中,又发现了一次“啊哈”。然后,这次的作业,就再照搬下便签营的复盘内容吧~
最开始,我在读书过程中,为了理解“临界知识”的定义,认真读了那3页纸的片段,但是读完书之后我依然非常迷惑。我能明白“像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重要而基本的规律”这样的“临界知识”,但是想不通,怎么可能一本书里有那么多“牛顿第二定律”。因为在之前读书的时候,我就一直有种感觉,所谓“大道至简”,对于某个方面知识的了解,不需要太多,只要在一个点上深入钻研并刻意应用,那么不但收获一定会抵得上读上千本书,还会在其他各种书中看到这个这个知识点的影子。比如我在接触到“非暴力沟通”四步法之后,就非常喜欢使用他们,并且在此之后,再看沟通类书籍,总感觉根本上都是这四步法。于是就会有一些书让我看不进去,包括网评很好的书,到我眼里也会变成批判性视角去看。
也正是基于以上感觉,我会非常怀疑一本书里可能真没有那么多能够值得我关注和提炼的“牛顿第二定律”,于是,我开始给“临界知识”这个概念赋予能够自洽的解释。我想,会不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临界知识是“我们根据书里的信息提取和转化出来的,符合我们自己内在价值观的底层逻辑和标准”,这个知识只适合于读者自己,但是不一定适合于别人的知识。”但是在群里做讨论时,师父否定了我这个逻辑。临界知识就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既然是普遍指导意义,那就必定适合于普罗大众。
于是我又开始再次重新理解这个知识点,当时对于“临界知识”的解读角度是因为自己的读书视角是“自我学习者”心态,在这个心态下,我可以完全自由的读一本书,可以随意批判和天马行空的解读,解读也没有对错,只要我开心就可以了。而一旦转化成“学习促进者”视角,或者是这本书里面提到了“以解决问题”的视角去学习,就要以负责任的心态尽可能把知识点解读准确,那我在理解上就不能随意加工,而是要尽可能的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就在分享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应该要再一次重新读一下“临界知识”和拆解片段1。这里面成甲老师的读书3问“作者有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这三个问题里所谓“我熟悉的知识”会不会本来就是我之前感悟到的“大道至简”的那些知识?真正的规律定律本来就不多,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的更多的是如何更好的使用这些定律,我们要通过看书、学习去拓宽我们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而不是去掌握和学习到新的定律呢?
比如在23年下半年,我参加了一起读张萌老师的《精力管理手册》的线上读书营,要求在读书的同时每天输出感悟和读书笔记。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里面所有的知识都是似曾相识,在看的过程中我就很浮躁,写感悟写的也特别痛苦,因为过往的旧知识很难让我眼前一亮,进而输出当下的感悟。
根据刚才的分享反思,我突然意识到,且不说在读这本书时我是没有具体问题的,仅是为了读而读;就说我读书浮躁这个事情,其实就是过于追求新知识而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我只看到了张萌老师把我已知知识点的罗列,却没有进一步思考她为什么要这么罗列?进而再做进一步的联系:这个知识点除了这么用,还能应用在哪里?
这又是我的一个“啊哈时刻”,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迫切的希望大家的交流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