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形成的“心灵地图”会在我们成年后成为路径依赖,我们会将我们在童年时所形成的泛化逻辑运用到我们成年时所遇到的类似情形中,不过,这种运用就像将尺码不对等的东西强行往里套一样,总会出现问题。而一旦出现问题,也意味着我们的心灵地图需要修正了。
想到了村里老人念叨的一句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岁的行为模式决定了一个孩子童年的行为模式,七岁的行为模式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行为模式。初看这句话,觉得的就是一个笑话,因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怎么可能通过一个人小时候的行为模式看出一个人一生的行为模式呢。
现在,再看这句话,又觉得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因为有的人的确是将其小时候的“心灵地图”当做真理,当做自己的人生经验,所以,他的心灵地图被他一直沿用,直到生命的终结。不对吧,因为上文提到,当心灵地图与现实的情形出现矛盾时,心灵地图也就出现了修正的必要,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没有去修正自己的心灵地图呢?答案是“固着”,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心灵地图”当做真理时,一种信仰也就产生,如果这种信仰被击破,他们选择的不是去弥补,而是合理化,且在这种合理化的基础上强加了一种因果关系,即因为真理才产生了这个结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七岁看老”的合理之处,因为,修正心灵地图也是在打破已经稳定的思维和逻辑模式,而且这种修正的结果是未知的,基于此,维持与改变相比就有更多的合理性了。
大道理懂得人很多很多,但是能贯彻其中之一的少之又少,所以,这个世界有些事情的确是天注定的,因为他们选择了让天注定。
这周的问答中,自己感受到的一个逻辑是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活”的,文章没有禁止也没有鼓励我们去做什么,或者如何做才是最好的,所有的度和套路文章不会给你固定的答案,想要答案和套路,需要你自己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去获得。
通过问答,也学习到了一种检验自己理解文章内容的方式,把自己当老师,来回答问题,通过对比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武志红老师的回答,来修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通过这种方式将知识串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