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四月十八日,国培的集中研修阶段即将结束,第二天就要进入第二阶段-------影子跟岗实践阶段了。
上午的最后一堂讲座,是由成都市武侯区教科所所长汪翼老师来完成。汪老师个子很高,本就斯文的长相加上鼻梁上的眼镜,让他的举手投足都流露出丰富的学识和内涵。他首先让我们分小组讨论:如何搞好你校的教研活动?时间仅为三分钟,然后每组确定一个人发言。一接到这个任务,各小组的成员就忙开了。我们组也不另外,经过梳理和归纳,大家综合意见认为:确定好教研主题;设计好教研方案;(专题讲座,研课磨课,交流讨论);反思、总结、提升。汪老师一一让每一组汇报答案,并适时作简短评价。最后汪老师说:看来你们学校的教研活动都走在时代的前沿喔。
这种开课模式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老师的距离。汪老师极具亲和力的语言和教态,让我们对他的课充满了期待………
接着他说,在座的可能是经常上公开课,那你们说,你们花时间最多的是干什么?学员们都一致认为是解读教材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最多。汪老师告诉我们要丢开教材上课,那样才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课堂里的动态,以及适时调控学生的状态,那样的语文老师才最有魅力。他说语文老师就是课本,你往讲台上一站,语文气息完全散发出来。那我们上公开课如何做到删繁就简,低时高效呢?汪老师让我们要学会素读教材。
他以北师大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教我们如何素读教材。他先让我们自己默读这篇课文,再说出你觉得这篇课文在价值观念上要教学生什么,并肯定了学员们对这篇课文主旨的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和伟大灵魂。接着老师让我们谈谈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一点,人物形象的刻化,环境描写的烘托,几处场面的对比,学员们都一一做了陈述。此时,汪老师说,教材解读到这个层面,就够了,为何还要枉费时间去看教参、查百度?此时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本可以独立解读教材的,可是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所以连课文内容都没读,就急着对照教参在语文书上批注了。
那么如何有效“素”读呢?汪老师这才为我们呈现它的完整过程来。a.要把自己当做普通读者去读,要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b.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读,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要思考如何做到人物刻化鲜明,如何做到情节扣人心弦,环境描写如何渲染,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聚焦笔墨于船长形象。c.要站在儿童的层面去读,学生可能对于哈尔威船长的行为会产生疑问,他本可以逃生,为何一动不动沉入深渊?d.要从语文的教学价值来读,思考这篇课文为何放在五年级,而不是其他年级,这就要了解课程标准中的学段要求,才可以明白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e.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课前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那样我们才便于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目标。
接下来汪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为何语文课堂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他以图示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学生的自读,课堂所有的环节都是空中楼阁。为了让我们见证学生自读的重要性,汪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三段小视频,让我们识别哪一段视频的学生交流讨论的层次更有深度。其中第一段视频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只是学生拿着写好的答案,彼此分享,汪老师说那仅仅是一个发言。第二段视频学生有交流,有争论,但不够深刻。唯有第三段视频,学生在小组内针对课文提问,组内其他学生踊跃回答,其余学生凝神静听,一旦发现对方回答不够全面,马上举手补充,汪老师说这才是有效的小组讨论,学生在活动中思维被深度激活。
最后汪老师为我们解析了如何同课异构,首先他告诉我们同课异构要明白谁和谁?同什么样的课?他说同课异构最好是校际间拿录像的常态课,一般选同年级学生语文素养高的班级,在上课老师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去做研究,看看课堂里的老师和学生的日常状态到底有哪些差异。
汪老师的讲座,不如玄而又玄的高深理论,让我们产生望尘莫及的遗憾,而是实实在在,萦绕着探索的热情和实践的温度,因而受到在座学员的追捧。大家都找汪老师索要课件,希望回到自己的教学岗位再细细琢磨,然后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选择的加以整合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