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让我们老老实实地教语文——在南京全国初中教师基本功教学大赛上的发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尊敬的各位同行、各位老师:

  我到会场的时候,上午的赛课基本上结束了,没听得上赛课老师们精彩的教学。但我想,无论怎样上课,我们都该奔着一个目标,都该奔着一个方向,那就是“老老实实地教语文”。

  曾经有人问我,如果你拿到一篇新课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去思考你的教学,你会怎样着手备课?我想,我应该会从八个方面去思考我的教学。第一,这篇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即理解它的文本特征、文体特征);第二,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即内容、主旨);第三,这篇课文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即写作动机、写作背景);第四,这篇文章是怎样去写的文章(即语言特色、写作手法)。这就是普通备课的四个问。问文体特征,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问文章的写作动机和背景,问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光这四个够不够呢?不够!我还得问:第五,编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即了解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第六,这篇课文最大教学意义在什么地方(即思考它的教学价值);第七,最能体现文章主旨和写作特色的语段是哪几个(即注重教学聚焦);第八,读这篇文章,学生自己可能读懂的和需要老师教懂的分别是什么(即做出学情预判)。这八个问题想透了,备课就可以开始了。建议老师们再跟着我把这八个问题重复一下:第一,文体特征;第二,内容主旨;第三,动机背景;第四,语言手法;第五,编者意图、教学目标;第六,教学价值;第七,教学聚焦;第八,学情预判。想透彻这八个问题,再着手备课,然后老老实实地教课。这八个问题没思考或者思考不深,你的教学就可能会偏斜。所以,建议每个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在案头上放张纸条,纸条上就写着你对这篇课文如此八个问题的理解,提醒自己思考周全,做出取舍。当然语文教学备课思考,具体到某篇文章,很可能还会有第九第十个问题,但是不管怎样,有一点要谨记——语文教学必须老老实实地教。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什么是老老实实教语文呢?

  

  第一个关键词“老老实实”。老老实实的课堂。什么叫“老老实实”?“老老实实”对应的就是“花里胡哨”、“失去本真”、“光怪陆离”、“莫名其妙”等等。老老实实教语文,意味着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要贴近语文教学的原则,要靠近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通过这种规律来实现语文教学。身处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年代,近几年我们发现,语文圈江湖之气渐起,出现了很多所谓的门派。虽说百花齐放春满园,但我们更希望,能从语文的原点和规律出发,从语文教学的原则出发,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我建议老师们多多看看那句话,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很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会忽略语文这一特征。在上课前,我们必须先去重温语文课程的定义,语文课程的特征,时时刻刻落在我们心里并能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我们要思考,我的这堂课是不是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进行的,是不是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教学说到底还是比较简单比较实在的,听、说、读、写、思而已。课堂教学离不开这样一些具体的实践,老老实实地把这些问题想透了,语文课堂就语文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刚听陕西贾玲老师评课,她评《一棵小桃树》,于我心有戚戚。上个星期我就在陕西白河县送教,为白河县的所有语文老师上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课各一节,其中初中我就选择了《一颗小桃树》这课。现在好多老师上这课,上着上着,这棵小桃树,种得就不像“语文”的桃树了,花花绿绿的,枝条上挂满了非语文的东西。文中有段话,“这棵小桃树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好像一碰就要立刻断了似的”,语言品析阶段,老师不从语言文字本身出发,而是叫学生上讲台做出小桃树“瘦瘦的、黄黄的,弯着头紧抱着身子”的姿态,学生在讲台前犹豫了半天,扭捏了半天,全班同学则是哈哈大笑。这样,我们能感受小桃树的“委屈”吗?教学表演需不需要呢?需要。但是我们首先要看一下这篇文章适不适合表演,这表演是否是为语文而进行?《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文中批注有说,“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所谓仔细体会,就是要潜入文字深处细细品味。它不能像是情景剧,得需要你从语言文字中慢慢去体会。老老实实教不就行了吗?我在教这课的时候,注意到了编者在《一棵小桃树》中标注了五处旁批。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我们很可以利用文中五处旁批,巧妙地整合、提炼、穿插,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散文深处,思考小桃树中复杂多姿的人生感悟。第一条批注提醒我们,散文阅读要紧扣作者感情,要从眼前景中读出作者的内心情。第二条批注则是散文阅读的方式,要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细节,从中体会写作深意。后面三条批注都用问句形式暗示文本阅读要思考的内容,三个问句紧联小桃树和“我”,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思考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作者自己的特殊的情感联系,感悟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理解文章托物言志、明暗双线的写作手法。这实际就是用批注完成了自读课的教学。中午我跟贾玲老师说,看,我们的思维都是朝向了自读课,朝向了课本提供给我们的资源,没有别的,比起一大堆资料引进,一大堆贾平凹的经历介绍,我觉得教学更好地还是要把师生带回到语文的本真上去。语文就是这样的,老老实实地看文本,老老实实地去思考这些问题,你会得出语文教学的“语文”的方法。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再举个例子,某市高级职称评选,一老师上高中的一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老师大步流星一进教室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场红楼梦知识抢答赛”。学生立课兴奋了起来。好!第一题开始抢答,《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手全部举起来了,大家喊着“曹雪芹”,老师一看,也搞不清楚谁也抢答的,就只好给每组都加10分。第二个问题分数值很大,一共120分。我当时想了半天,怎么会有120分的题目?原来,《红楼梦》里有12个美女,说出1个得10分,说出12个得120分。全班学生开心了,教室里炸响一片,大家交头接耳,东凑西拼。要一口气说出12个美女还真难,最后把那些不是美女的刘姥姥全搬上去了。这时候我想,课堂也热闹了,气氛也活跃了,这下老师该上课了吧。老师还不罢休,说了第三个问题:你知道,这12个美女中,谁最美?显然这个老师想把问题引导到林黛玉上。可当代中学生不喜欢林黛玉多,刀子嘴,小心眼,烦哪。最后绕了一圈之后,终于有学生说,林黛玉很美,这时我想,林黛玉该进贾府了吧,该开始读文章了吧。结果,老师说了句话:“是的,林黛玉很美,87版电视剧陈晓旭把林黛玉的美演得更美,请看大屏幕。”老师一按鼠标,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就开始,我当时就很着急,从林黛玉迈着袅袅碎步走出雪轿一直到老祖宗捧起那块玉,这怎么也要十几分钟啊。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看完了,老师又请学生谈谈观后感。我记得当时,我在笔记上写了一行字,“如果是读后感多好”!读文章嘛,读后感和观后感是不一样的。学生开始谈了,林黛玉怎么样,贾宝玉怎么样。老师又说了,你们谈得都很好,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部电视的主题曲有两句歌词,就写出了这两个人各自的性格特征,你知道是哪两句吗?请听——又听歌啦!《枉凝眉》歌曲出来以后,听出了哪两句话?“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老师又问:为什么贾宝玉是无瑕的美玉,林黛玉是阆苑的仙葩?这时候叮铃铃下铃声响起。老师那时候好激动的,这堂课气氛这么好,学生发言又那么积极,一个个眼睛都放光的。老师问我:“肖老师,这堂课,我怎么样?”照理说,评委是不能跟选手直接交流的。但是我看他当时特别特别兴奋,自我肯定感极为强烈。我就说,今年是来练练胆量的,明年再来好好练练语文。这就很明确地告诉他,这堂课不行。这,真的不行。这堂课,又看电视又听歌,语文课要做的事情却没有真正落实。语文老师要做语文的事情。什么是语文的事情?三句话: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我简称这三句话为“新三为”。所以,老师们,您无论是去听课还是自己备课教学,请你拿这三句话去对照:这堂课是不是以语言为核心,是不是以语文活动为主体,是不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浮躁年代,很多青年教师太想用一堂课来一举成名,总是喜欢追求新潮怪异,而忽略了语文的本真。一次,我去听《斑羚飞渡》公开课。老师,一进来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我一听,糟了,这部法律一出来,我就感觉到这堂课可能要走偏了。为什么?老师肯定没有好好读文章。《斑羚飞渡》的主旨其实并不是讲要保护野生动物,不要猎杀斑羚。它是一篇动物小说,最后表现的一定是我们这个社会复杂的人性。没想到,教学中他偏得还要奇怪。他问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我很欣赏很喜欢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觉得很震撼的。”我当时在想,这个学生说得真好,《斑羚飞渡》很震撼的,按照这个回答,老师应该继续问“你哪里读到震撼了”。学生可能回答“斑羚跳悬崖的那一段”,赏析了以后,老师就继续问:“那你有没有读到比跳悬崖更震撼更悲壮的东西?”……这堂课就顺着这个“震撼”走下去了。结果上课老师可能觉得这个“震撼”不是他要的答案,就把它轻轻避开了,说:“你们知不知道老师读过以后的心理感受?”“老师觉得,这篇文章中的斑羚是个数学天才!”我当时倒吸一口气,你读这个文本怎么读出“数学天才”?下面学生则很感兴趣:“老师,这怎么会是数学天才?”你们自己看下文章,哪里有数字?我看了半天,只有一个地方有数字。哪里有数字?两个悬崖之间,五米。斑羚每次跳只能跳三米,那么斑羚想出这个办法,至少得知道一个数学公式,是什么?对了,3+3>5!由此,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斑羚是一个有数学天才的斑羚。天哪!沈石溪的《斑羚飞渡》飞渡到这个解读上了!一味的求新,求异,求怪,连老老实实读文章都谈不上,又怎么可能老老实实地教课,老老实实地和学生一起学语言学语文?

  

  老老实实,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目的。我没有听上午的赛课,无论什么课文,我们都必须老老实实地去思考,我是不是在老老实实地教这篇课文,是不是用语文的手法、语文的手段展开我今天的教学。课堂不能太花哨,那意味着偏离。小学语文课《东方之珠》,一听课题我们就知道写香港的。上课的女教师深情款款地说:同学们,你们去过香港吗?——没有。——你们想去香港吗?——想!——那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游览香港。老师真亲切温柔。可是,怎么游览呢?请看大屏幕,大屏幕投影,马上出来了香港的海洋公园、迪士尼乐园、铜锣湾夜景等,海洋公园里面还有几只小海豚在那里跳来跳去……学生马上就开心了,一开心就忘了读文章。然后老师就讲了,你看,香港是多么美,香港是多么繁华,今天你想不想来赞扬一下香港,那就用你特有的方式(我当时在笔记本上写着,应该是“用你语文的方式”)来赞美香港。“老师我要给香港跳个舞!”“老师我要给香港唱歌!”……如此,整堂课下去,我们觉得这些都不是语文教学。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所以,语文老师想要赢得自己的学科尊严,必须要建立自己专业的东西,不能老师让其他学科的老师觉得语文课很好教的,唱唱歌,跳跳舞,听听音乐,放放电影,扯天扯地……语文,真的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要紧紧地贴着它,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遵循,尊重,这就叫老老实实。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二个词语,扎扎实实。

  

  我看到今天的选手,要上一篇课文《端午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里有句话大家都印象深刻,汪曾祺在写鸭蛋的吃法的时候说了一句话:“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为什么会对这句话特别有感触?我觉得,品析语言就该如此。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语文课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老师对语言的品位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扎到文本深处。课堂离开了语言就不叫语文。最初几年我教史铁生的文章《我与地坛》,教得好感动,听课的师生都在那里流泪,后来钱梦龙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对于母爱的表达,一定要回到文中的原句中去品”,我才轰然惊醒,原来我课堂上的感动都不是“语文”的感动。后来我也真的在其他人的课堂里听到了这样的非语文的“母爱”。比如有老师教《秋天的怀念》。一进来,“这篇课文学什么的?”“母爱。”“对,母亲。前天还是母亲节。”老师就深情地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接下来请闭上眼……”(好端端的学语文,干嘛闭上眼?)原来,这个时候老师要放音乐了。一按,音乐出来了,满文军的《懂你》“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有时,人更容易被音乐感染,因为音乐旋律更会带你进入一个情境中。音乐中,老师在这个配乐中开始煽情叙说:“闭上眼,想一想,是谁在寒冬的夜晚为你守候一盏回家的灯?想一想,是谁每天早上为你端上热气腾腾的牛奶?……”有几个学生忍不住了,眼泪就出来了,老师一看,眼泪出来了,效果就出来了,就说:“好,睁开眼睛,请你说一说你和母亲感人的事情。”学生声泪俱下地说完以后,老师又说:“今天你读了史铁生的文章以后,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这堂课,有感动,没语言,没文本。史铁生文章的母爱品析,不应该变成母爱主题的一个班会课,而是该好好地就它的文字去感悟。“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个“挡”字写得多好,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咀嚼感受。“挡”字写出什么?写出母亲的爱、母亲的敏感和果断。母亲知道,不挡在这个窗口,落叶就会激发我生命颓废萧条的感受,会把我心中的消极慢慢地积累起来。再比如,这个“挡”字可以看出一个爱我的敏感的母亲,她的内心。北海的菊花开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为什么写那么多色彩?细细品味,文字深处,那不就是,我要好好地活了吗?还有,文章为什么有那么多省略号?“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史铁生都想些什么,想说什么,老师们,必须要好好进入语言深处去感受。

  都在教《一棵小桃树》,都说是赏析贾平凹对一棵小桃树的描写。但我发现,好些老师只套语式地说“语言生动形象”就算过去了。不是的!“生动形象”,你一定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语言最细微处去感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语言品析,就是要抓住关键的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引领学生体验并陶醉于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里的深沉情感,真正地走进文本。“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我们都会问同学们哪个词写得好?“委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桃树……不对的!“委屈”为什么就写得好?你得问问学生,如果不用“委屈”,你会用什么?小桃树长得很瘦弱,小桃树长得很可怜,小桃树长得弯弯的,小桃树长得不正常,小桃树长得不健康……贾平凹都没有用这些词,“委屈”这个陌生化词语的运用对作者表情达意是有很大的作用的,高手用词。“角落里拱出一点嫩绿儿”哪个字?“拱!”平时我们会用哪个字?“长”。为什么不用“长”而用“拱”呢?这才是真正的进入文本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我们强调对语言品析鉴赏,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是细细品味,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已有。

  

  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语言的教学,没有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方面的感悟,我们的语文课还剩下什么?过去高中有一篇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美学家写的,维纳斯为了她的美,必须要断去一双手,任何为她接上双臂的做法都是在破坏这种美。老师上课了。“你们去旅游过了吗?”“你们都到哪个地方旅游啦?”最后有学生说,我去北京了。老师开心了:“北京你们都去什么地方了?”长城,故宫……最后终于有学生说“圆明园”,老师高兴了引出了圆明园的废墟图。“有人说,要把圆明园重新修缮一下,你们怎么评价?”“老师,不行,废墟代表着历史耻辱,代表着记忆,代表着我们不能忘记,我觉得废墟有一种残缺的美。所以,老师,不可以的。”争论了很久后,老师说:“余秋雨先生正好也写过一篇文章《废墟》,我们一起看看。”他还真把这篇文章拿出来了,里面有句话我觉得非常深刻:“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一堂课就这样说了下来。文章不读,文章不品,语言不感悟探究,就是为了道理而道理,为了思想而思想。我们忘记了语文是干什么事情,品味语言是要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进文章、走进文字深处去感受思想情感。所以,无论教什么类型的文本,必须要坚持文本语言阅读、品味、训练、体验等。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老师教《赤壁赋》,教得非常有意思。进来以后,说:“同学们,我们要来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学生一听高兴了,“穿越”那时候很流行。“怎么穿越啊?”老师就开始说了,“如果一个夏天的夜晚,明月当空,一阵风吹来,把你吹到吹到了长江边赤壁上。老师说“真的就是长江边赤壁上,这个时候,一个白衣儒士踏着月光翩翩而来,你们知道他是谁?”同学很配合地说:“他是苏东坡”。“这个时候,你们两个人遇到了,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请你们俩开始对话。”这样,全班级同学两个两个对话,然后学生上台表演。“苏东坡先生,你被贬黄州,宠辱不改,你为什么那么开心?”“苏东坡先生……”这堂课很创新,下课以后问我,上课老师要我评价。我说这节课,可以用两句话形容“清风徐来”,老师一听很高兴,后一句话别忘了,“水波不兴”。《赤壁赋》,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这么好的文章,不读,不做语言品读,不去品悟,太可惜了。所以只有老老实实回归到语言,才是语文教学态度。

  

 

图片发自简书App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边有一句话:“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以前,我们每次教这句话的时候,都会让学生画出其中的形容词“紫红”“碧绿”“光滑”等,然后我们说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征”就算是品析了。有名师不这么教,他问了学生一个问题“石井栏为什么是光滑的”。这个问题,我当时在想,我读书的时候从来没想过,石井栏为什么是光滑的。课堂学生也愣住了,几秒钟以后,纷纷举手。“老师,我知道石井栏为什么是光滑的。一定是少年鲁迅经常在石井栏溜来溜去,走来走去,滑来滑去,时间长了以后就把石井栏光滑了。”一想,真对啊,小时候我就有这种生活体验的,然后老师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这就说明,百草园是我们的乐园”。天哪,我们绕一圈才教出“百草园是我们的乐园”,名师从这一个小小的形容词里就看出百草园是我们的乐园;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语文老师对语言要有高度敏感。可以说,语文教学的高低、优劣,最后就取决于老师对语言的敏感度。很多老师离了教参没办法评语言,他自己读不出语言的味道。2015年1月,在江苏镇江,有一个《孔乙己》同课异构教学,五位老师一起上孔乙己,我也在其中。鲁迅先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能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风度。”(孙伏园《忆鲁迅先生》)这篇经典的小说,匠心独具,又有着丰富的主题意蕴,无数次被名家深品细嚼,又无数次经名师课堂演绎。那么,我该教什么呢?怎么教呢?手?脸?酒?笑?排?摸?可笑?可悲?看客?……我一个个地思考一个个地否决。组织者王益民老师还很有点子,他想了好多招数来“逼迫”我们思考。他把《孔乙己》教参的内容全部印发给学生,还要叮嘱每个学生读七遍。老师们,一个学生把教参读了七遍,你站在讲台上还能讲什么?另外他还有一招,他百度了一下把全国名家教《孔乙己》的切入点编了一条短信:黄厚江先生从手首入,余映潮先生从酒入,某某先生从某某入……就看你从啥入?他把所有的路都堵死了。突然你发现,这个世界,连百度都靠不住了。这个时候,你就得自己去琢磨,我后来就觉得,这个招真灵啊。我当时也不急,就好好地把文章读,反复地读,突然发现,《孔乙己》里面所有的字都是那么地精彩,所有的文字都可以挑出来作为切入点去教学。“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哪个字?“又”字。“他们又叫道,你又偷了”,这么多又字出现,不是很有意思吗?“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哪个字有意思?“新”字,就伤疤还在,新伤疤又来。孔乙己悲惨如此。我们再看,品语言品深刻的话,你会真正发现,《孔乙己》不只是给他讲封建社会怎么黑暗怎么黑暗,不是这么回事。你要去引领他感受,鲁迅先生是怎么写的。你们看,有一段话,掌柜听说孔乙己偷丁举人家,被打折了腿,这时候掌柜说了一个字“哦!”找同学读读看,鲁迅“哦”字后面用了“!”应该怎么读?这个感叹号里有什么!他们后来的对话(“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谁说谁说都不出现了,都是后来呢、后来呢、后来呢,谁说谁说都没有了,要不要把这些人都加上去,加上去试试看,不能加,加了问答的节奏都被打破了。因为他们太想知道孔乙己的惨状、鲜血淋漓,作为谈资,没有语言的深刻感触我们是无法感知这些东西的。我觉得我们要下苦功!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人教版初一有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注意到父与子的对话:“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我们来好好品味一下这段话,“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哪句跟指导下来没关系的?“晚饭做好了”。那这句话要不要删去?有同学还真拿出笔准备要删去了。我说,你还真要删去啊?有同学说,老师我觉得这段话不能删去。“晚饭做好了,平时我爸爸妈妈也会这么说的。”“这个意思是说,今天没什么大不了的,无非是做了一个事情,溜到悬崖上去玩了一会,安安静静下来就行了。”“这说明父亲很注意说话的内容,用它来平息我内心的恐慌。”再注意下,如果你站在悬崖上,你爸爸会怎么讲,你爸爸肯定凶神恶煞似地说“下来吧!孩子!”你发现这个爸爸,说话用逗号用句号,没用感叹号。为什么不用感叹号?他怕把孩子惊慌,怕孩子更恐惧。所以这个父亲不但很注意说话的内容,还注意说话的语调。这就叫品语言,品到标点符号上去了。

  

  再看《一棵小桃树》,第二段有个词语叫“一片一片”连在一起了;到了倒数第二段的时候,写雨中的桃树落下来的时候,“一片,一片”中间为什么加个“,”?能不能也写成“一片一片”?不能。它把每一片被雨打落的花瓣都苦难地袒露在我们读者的面前,那么清晰,那么沉重,那么艰辛,那么坚强。原来,一个逗号在散文当中也是可以表情达意的。细心咀嚼,耐心挖掘,细心品味,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的细微变化,必定能加深学生对语言和文章的理解。学生于语言细微处见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师于语言细微处施有效教学。所以,老师们,探究语言,感悟语言,你才能真正地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课堂上你说很多,都不如让他自己钻入文本深处去感悟作者那种深沉复杂的情感效果更好。

  

  因此,语文老师,必须要贴着文字语言去教学,扎扎实实地扎进去,“吱”的一声,文字内蕴的魅力才会冒了出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三个词语“真真切切”。教学一定要真真切切。真真切切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读,真真正正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真真正正地让学生去说、去表达。无论你是公开课、比赛课还是其他什么场合的教学课,首先都得是语文课。我没有听到四位老师上的课,但我一直在关注这些思考,如给学生读的时间充足吗,如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充足吗,如我们是不是很紧张地推着赶着学生在走,我们有没有留出真是的时间让学生消化文字和语言……我记得前几年一个全国教学大赛暑期在某地举行,一看课题,就有点担忧了。《滕王阁序》《兰亭集序》《祭十二郎文》《报任安书》……文言文,经典名篇,又都是较长篇幅,很多语句文意生涩,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这样读读懂怕也要一节课。这一节课又怎么个赛法?既要疏通文句读明白,又要探究思想读深厚,一节课,真能做到吗?最后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赛课,不是赛车》。对好课的评价,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也就是他们学到了什么,又是怎么样学到的。一课时,教师慌慌张张地赶着走,学生神情茫然地被推着前行,他们真的把《滕王阁序》这样的美文种植进心底了吗?现在听课我更注重听细节看落实,我不强求这堂课一定要走到哪一个程度。没有比真实的教学更好的教学。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学生是在真正地学习语文吗?

  

  去年12月,我去桂林讲课,给我的课是《祝福》,一万字的小说,我那天晚上吃饭的时候跟校长说,麻烦你晚上回去的时候跟老师交代一下,《祝福》这篇小说,读几遍就可以了。结果校长忘记了这事,学生也不知道今天要上的是《祝福》,甚至有的连个文章也没有。我扫描了几个学生手头的文章,发现几乎没有什么圈圈划划的,阅读,是要有痕迹的,论说的深刻不等于细节的入驻。“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读懂鲁迅作品,还是要“读”字当先。我也安静下来,没关系,先读文章,就先认真地读文章,45分钟,25分钟都在读文章,读了以后还剩下20分钟,20分钟也有20分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那里读文章的时候非常安静,听课的老师很为我担忧,好些我的好朋友,一直用手提示“你还不上课呀”?我心里却很踏实,没有比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更好的教学了。后来,这堂课,真的也上出了较为精彩的后20分钟。

  

  所以老师们,不要赶着学生走,一定要真真实实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读文章、品味语言,去思考探究问题,课堂一定要真实。

  

  一次去外地讲公开课,一个班主任很好心的,我在吃饭的时候,在门口示意:“肖老师你出来一下。”我说,什么事情啊?她偷偷地给我一张纸条说:“打钩的那些名字,是我们班级里读书很不好的、上课调皮捣蛋的、问也问不出什么东西的,这几个人你千万别叫他。”我愣住了,说,老师麻烦你把这句话收回去,把这个纸条也拿回去,我正好没看。教学是无法选择学生的,我们面对学生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很多老师教学比赛时碰到我就说:“肖老师我今天很倒霉,抽到了这所学校最不好的学生。”那他们就不是学生了吗?“他们抽到了文科班,语文能力强,我抽到的是理科班。”理科班就不学语文了吗?老师们,当我们在选择学生,把所有的精彩都拉过来的时候,请问这堂课还是您的课吗?一问学生都会答,请问这个课还是你要的课吗?真实的教学非常重要。真实的教学就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空白,留有尴尬。太舒畅地行云流水,要么说明你的课堂问题没多大的含金量,要么就说明你的课堂失去了它的真实性。真真切切,教学最美。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四个词语,深深浅浅。我们自己读书一定要深,我们自己解读一定要深。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怎样根据学情做出好的教学。有这么一次教学活动,《散步》这篇课文分别给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来学习,后来我们发现三堂课大多数内容是一样的。说明什么?我们的教学是在做一种无用的重复,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度选择教学内容。浙江省很有意思,初中语文是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是苏教版的,这样杨绛先生的《老王》就出现了两次;初中也出现,高中也出现。我在想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就要有区别了。解读时要依据学生的学情来选择你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一定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基于教的教学还是基于学的教学,一个课堂是为了表现你的才华还是展现学生的学习,这是我们大家要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个浅,不是说浅薄的、肤浅的。而是希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我们深刻的理解,深入浅出,浅入深出。所以,依据你的教学对象,依据单元的教学目标,做出好的适合的教学,是我们每个老师要去思考的。今天的我们,重新再看以前的文本,自然会看出40岁、50岁、70岁的态度。但是别忘记,我们眼前的孩子,他就是七年级的、二年级的孩子,他们有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阅读经历。文本的深刻,我们是提早告知了呢,还是去按照规律去学习的,这也是大家要去思考的问题。

  

  第五个词语,灵动灵活。我想不出AABB四字词,就用ABAC词来代替。我们说语文教学老老实实地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是死板的、机械僵化的。语文丰富、语文博大、语文精深、语文美丽,可以根据一篇文章的特点,可以根据学习的情况,做出很灵动、灵活的教学设计。有老师上《桃花源记》,第一次,问题是这样的,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桃花源那里的景色怎么样,桃花源里的人又怎么样,出了桃花源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设计太没创意,能不能灵动点?第二次,桃花源,一个怎么样的桃花源?美丽的桃花源,偏僻的桃花源,安静的桃花源,和睦的桃花源……文本多元的思考出现了。有一个学生回答了,“老师,桃花源是一个绝境”。我盯着“绝境”二字想了半天。我说,“绝境”两字你抓抓看。第三次,桃花源是一个“绝境”,什么是“绝境”?先解释了:与世隔绝的地方。绝境,桃花源是一个绝之境,请你填上一个字。这就把前面那个问题更显文言化了。桃花源是一个绝美之境,桃花源是一个绝僻之境,绝静之境……深入文本,挖掘桃花源的特点。老师就教到这个位置。我告诉他还不够,你再读读文章后两段,你还会发现桃花源是一个绝无之境!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写这个“绝无之境”?文本意义就打开了。当然,《桃花源记》一文可以切入的点还有许多,全在老师你的玲珑心里。你教得灵活、教得灵动,课堂上还可以有很多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出来。语文课的特点就在于实施教学的人是有悬念地在教学,你要引领学生怎样走进,你要引领学生怎样走向远方。都说生活是有诗和远方的,但老师你自己首先缺乏了诗意,你又怎么能够引领学生走向远方?

  

  后来,《桃花源记》我读了很久,听了很久,我跟别人开玩笑说,如果你不会教语文,哪怕你多多读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会发现《桃花源记》的每一句话其实换个角度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秘密。《桃花源记》,怎么就是语文教学的秘笈呢?你们看,课堂教学应该“缘溪行,忽逢桃花源”,语文课堂要有一条线索、一条脉络串成。“忽逢”告诉我们,好的语文课应该引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一个高的境界。你要怎么解读,很简单,“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只有把文字读懂、读透,你才能发现浅表的外在后面有一个很深的地方。你要怎么提问题,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容易。怎么问?“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你不能把它遮得严严密密,要让它透出一种光,感受到思考的快乐。好的课堂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去思考?《桃花源记》也告诉你了。“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再想想看,教学问题要一大堆吗?不是的。《桃花源记》告诉我们:“中无杂树,落英缤纷。”没有杂树不等于没有树,而是它有最重要的主树,那么课堂要有主问题,用主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思维像片片落英,缤纷满地。这不都是好的语文教学方法吗?你一定要问我是怎么想出来这些来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笑)。

  

  本真,本色,实实在在,就是好的语文。当你时常用语文之心去思考语文的时候,老师们,语文才能真的进驻你的内心,化作美丽的风景。你和我,我们本身都不完美,也无须强求完美,但我们必须努力前行。一句话,爱世界,爱生命,爱语文,老老实实地教语文,绽放你教学的智慧,这样语文会与你做出许许多多美丽的相逢与相撞。

  

  恭祝各位老师,教出好的语文、精彩的语文!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爸爸 你还好吗?我现在心情觉得好了很多了,其实我才发现大学真的不是你们说的那么轻松的时候了,更多的时候,我都觉得要...
    220284h阅读 409评论 0 0
  • 刘溪,远大住工国际;国学践行23期学员,24期奉献者,六项精进299期同修【知~学习》 【日精进第25天】 《六项...
    西西_3e45阅读 163评论 0 0
  • 思想受之前人、旁人及自己的思考。不过此处需要说明,人既然思考问题,必然免不了按一套思考逻辑想问题,而这个是经过训练...
    疏桐流响阅读 154评论 0 0
  • 2016年就这样过去了,我还是像之前的十八年一样毫无成就,虽然不到20岁,但我却觉得自己碌碌无为,好不容易考上了大...
    小痴萌阅读 16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