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自己从事健身行业十多年了,一直做管理兼营销,所以也在一直探索会员需求层次的分类。
在传统健身中,大部分的需求分类基本上会把目标分成三层。第一层,我们称之为目标。第二层,我们称之为目的。第三层,我们称之为心理需求。俱乐部为什么要把健身需求按照这个来分呢,其实俱乐部所有的营销活动,都是在向用户推销健身卡(我们一般都说推销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在营销技巧的应用下,把客户的潜在心理需求扩大,然后满足需求,让客户感觉价值大于价格,以此达成成交。俱乐部会籍顾问的作用就是帮助客户选择最合适的健身方案,其实也是在帮助客户寻找健身需求,设立期望值,达成交易。
在跨界到互联网行业之后,我跟同事一起讨论之后,发现互联网行业对于健身用户的分类,标准明显不一样,他们根据用户的现状进行分类。通常也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健身小白用户,我们把这类简单描述成“练的对”。第二类是有一定的锻炼经验,也坚持锻炼了一段时间,或者说锻炼一段时间以后效果不是很好,那么这类我们描述成“有人陪”。第三类是锻炼比较好的一些,我们把这些描述成“要人看”。
两个分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第一类是健身俱乐部为主,认为任何能够进入俱乐部参观的人都有运动的动机,只是有的人没有清楚的认识到锻炼的好处,所以会籍顾问会在客户参观的时候,介绍很多运动的功效。第二类,是以用户现在所处的场景中进行分类,按照用户的心理需求来设定分类。
没有优劣,只是角度不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健身视频和健身知识,因此训练的知识不再是壁垒。很多俱乐部的教练一直不太愿意去教那些不愿意买私教的会员太多的东西,导致了很多俱乐部的会员体验不好。现在这个就是不存在问题,像很多的健身app做视频教学,其实就是抓住了这个痛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会员的互动和教练的互动应该会变的更容易,因此更容易做好服务。俱乐部服务成本太高是在于俱乐部内部原有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模式,服务成本太高,所以没有办法做到俱乐部会员大部分的互动,导致了超过80%的流失率(本数据经chinafit跟几名从业行业10多年的大佬共同探讨获知,不代表具体数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秀照片,秀锻炼成果就是很好的互动方式。利用好这些工具,可以让俱乐部的服务更上一个台阶,而服务本身就是俱乐部产品。利用健身app可以做到很多数据的计算,让锻炼数据可以给会员跟教练同时展示,并留存形成存档。之前俱乐部大部分使用的管理系统一般都是对会员卡的管理,而对于会员的身体数据,以及锻炼数据,基本上都是以纸质的形式进行保存和建档。就简单举例关于私教会员的健身计划,很少有俱乐部能够做到,私教会员在上完所有课程后,清楚的知道自己都练了些什么。基于以上种种痛点,有很多健身app应运而生。
我一直觉得纯粹互联网人来做健身app会容易走上一条偏路,当然如果能够花大量时间去到行业里摸爬滚打,摸透健身行业的实情,另论。但是以目前的风向来看,时间就是钱,谁先出产品,谁先拿到用户,才是各类健身app在做的事情。所以我还是奉劝各位做健身app的人(包含我自己)要真的拿出对于传统健身行业的敬畏,和对一个行业的了解,好好的去打磨产品,做一款真正能够让锻炼者喜欢的产品。不要仅仅利益互联网+资本的血腥模式,来清洗这个行业,那样会碎很多人的梦。我一直认为健身行业在中国是一个畸形的行业,之所以上一波电商没有给传统健身带来变化,也是因为行业的畸形。门槛低,谁都可以开俱乐部,谁都可以当教练。人才少,留住人才难,培养人才难,人才更替慢,每次开会转来转去还是那几个人。趋利性,干点什么事都要钱,教教锻炼方法得买私教,老板投资人开会嘴里喊着提高服务,天天问的是业绩业绩还是业绩(以上纯属旁边小弟吐槽,觉得好笑也有歪理就写了)。
以上简单分析,纯属个人意见,欢迎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