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多是坐着,为什么还是感到那么累呢?”
也许在我的内心世界里我是知道原因的,但是无法通过言语表达清楚。
阅读《修心三不》后,我接触到这个词语“情绪劳动”,语言表达一下子清晰起来。
书中讲到,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天除了付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在付出高昂的情绪劳动。
最初,情绪劳动专指那些对员工的面部表情有特殊要求的职业,比如空姐、护士、销售员等。
空姐要付出“热情周到”的情绪;护士要付出“细致体贴”的情绪;销售员要付出“专业耐心”的情绪……
但现在,它的范围扩大了,变成了不管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际互动,可能都需要付出情绪劳动。它的范围扩大了职场的各个阶层之间。
创意人员面对“不懂装懂、乱跳毛病”的客户,要付出“虚心接受”的情绪。
下属面对“粗暴无礼”的上司,要付出“委曲求全”的情绪。
作为教师,又何尝不是每天都在付出高昂的情绪价值呢?
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社会,甚至教育教学……
那么情绪劳动,到底存在什么让我们感觉到很累呢?
提出这个理论的专家把情绪分解层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情绪感受,另一部分是情绪表达。
情绪感受就是我们对真是心情如何;而情绪表达则是我们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大家都会发现这两者中间会有差别的。
如果“情绪表达” 和“情绪感受” 的差别越大,那么我们所付出的“情绪劳动”的工作量就越大。
累就产生了。
比如本不想去的周末团建,领导硬是要求全员到齐并点名;明明三两句就能说清楚甚至群里一个信息就能表达清楚的,硬是要开一个小时会议,且不能干其他事情……
硬是被要求每年都要求参加的能力比赛,尽管已经挤不出时间了,已经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了……
但为了保住自己饭碗,只能“高兴”接受。
两者之间产生的落差,就形成了我们每天要付出的高昂的情绪劳动。那么就会觉得很累了。
如果要避免情绪失控,就要想办法改变它们或者它们中的一个,一次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改变不了情绪表达,就改变情绪感受,自我安慰,积极暗示,把事情往好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