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每天工作都很累,是因为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上班最艰辛的情绪劳动,被你忽略了……
01 什么是“情绪劳动”
职场中经常能听到这句话:“不要把你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言下之意,工作不会为你的这些情绪买单,不要把跟工作无关的情绪带到工作来……
因为在工作中,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有一项同样艰辛的付出,被忽视了——这就是“情绪劳动(emotion labor)”。
这是为什么经常有人会问:“为什么每天下班回到家,心里还是这么累?”
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在他的《被管理的心:人类情感的商品化》(1983)中,将情绪劳动定义为“个体为了获得劳动报酬,通过对情绪的管理向公众展示可见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展现”的一种劳动。简单地说,人们为了混饭吃而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表现出工作所需要的情绪。
服务行业、教师及护理人员是典型的情绪劳动高频行业。比如:
空姐要付出“热情的情绪劳动”,
护士要付出“关心的情绪劳动”,
医生要付出“冷静的情绪劳动”、
殡葬从业人员要付出“悲伤的情绪劳动”……
事实上,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际互动,对劳动者的情绪都有一定的要求。
创意人员面对“不懂装懂、不尊重专业”的客户,要付出“诲人不倦的情绪劳动”;
下属面对“因为心情不好而粗暴无礼”的上司,要付出“委曲求全的情绪劳动”;
甚至面对“拿腔拿调、不愿配合工作”的同事,你也要付出“虚与委蛇的情绪劳动”。
随着商业化社会的发展,情绪本身也成为一个商品,可以被制造,被操控,被引导,甚至被贩卖,能够自由表达情绪的职业,几乎已经不存在。连我们以为最自由的艺术家,他们的情绪表达又何曾真正自由过?
一个典型的贩卖情绪的事例是帮忙哭丧,声泪俱下的多少钱,干嚎无泪的多少钱,是非常直接朴素的出卖情绪的方式。
02 情绪劳动为什么这么累?
情绪劳动也是劳动,为什么会特别累?
社会学家Glomb和Tews,把情绪分解成两个维度:你的真实心情如何,这叫情绪感受(felt emotion);你表现出来的情绪是怎样的,这叫情绪表达(displayed emotion)。
他们认为:“情绪表达”和“情绪感受”的差别越大,你付出的“情绪劳动”的工作量也越大。
如果工作量越大,回报也越大,那么累点也值得。问题是,“情绪劳动”不一定会有回报,还经常被人忽视。比如一个售货员的服务态度再好,顾客也有可能啥也不买就走了,那不浪费表情吗?
03 结束情绪劳动的错误方式
下班之后,我们一般是怎么结束自己的情绪劳动的?
第一,冷漠。如果上班期间情绪消耗大,下了班就只剩下冷漠脸了。我们需要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安安静静地给自己充电。
第二,迁怒于家人、男朋友或女朋友(如果你有的话)。因为你跟他们熟啊,所以拿他们当出气筒,是最安全的,亲密的人不是应该了解我们,包容我们吗?但是这样不仅于事无补,还把工作以外的人际关系也搞砸了,更加深我们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从而使工作变得更加难以忍受。
第三,迁怒于其它情绪劳动行业的人。虽然你跟他们不熟,但是他们好欺负啊。比如一个餐馆服务员下了班,在别人家的餐馆吃饭,对别人家的服务员颐使气指百般挑剔,发泄自己的不满。丧失了基本的同理心,自己上班时服务态度只会更差。
还有一种方式更消极,就是靠烟酒、上网、打游戏等成瘾行为来麻痹自己。就像郑智化唱的《水手》:“如今的我,生活就像在演戏,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总是拿着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总是莫名其妙感到一阵的空虚,总是靠一点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
04 结束情绪劳动的正确方式
下班之后,如何正确结束情绪劳动?
首先,要有经济头脑。你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里,也没人给你付钱。而且你也没有付钱给家人、朋友,让他们来替你消化工作中带来的情绪。如果有这方面的需要,可以找心理咨询师,他们欢迎你。
第二,要有职业精神,把调整工作情绪当成一项职业技能,是你工作价值的一部分,是你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有些人的职业优势就是当一个优秀的“出气包”,皮厚,回复能力强。
第三,要有受虐精神。正所谓“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有爱,再苦再累也会甘之如饴。这种受虐精神,其实就是热爱。
我们看到很多值得敬佩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无怨无悔甚至乐此不疲地从事着看似平凡琐碎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比如有一些大学生放弃大城市的所谓体面工作,十年如一日地贫困山区小学教书,难道他们的情绪劳动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吗?
从劳动报酬的角度来看,并没有。那他们的回报在哪里?工作的回报,除了报酬,还有更多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感。我们需要感到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感到我们的付出给企业给别人带来了价值,这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和抚慰。
天道酬勤,相信一切付出,都不会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