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你识别行为回路以来,已经过去一周了。
你发现了哪些印象深刻的回路?哪一些是跟拖延(或推迟)有关?对你影响最大、让你最想改掉的,是哪条回路?
战斗还是逃跑?
也许很快你就发现,许多推迟行为的回路,都跟回避有关,例如用手机回避焦虑:
●触发物:焦虑,为结果而担忧
行为:看手机
奖赏:焦虑暂时缓解
也有一些时候,你会采用更「积极」的行为,来追求相同的奖赏:
●触发物:焦虑,为结果而担忧
行为:决定用一个「完美」(但未必可行)的方案
奖赏:焦虑暂时缓解
甚至有一些时候,你的行为「积极」到了极点:
触发物:焦虑,为结果而担忧
行为:按照「完美」(但未必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
奖赏:焦虑暂时缓解
这些行为有着不同的「风味」,但总体来说,它们往往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战斗」( Fight ),我们努力改变现状◇获取愉悦感或者避免不适感;另一类是「逃跑」( Flight ),我们远离某种情境,同样是为了获取愉悦感或者避免不适感。
(其实还有一类行为叫「僵住」( Freeze )。
这里只是粗划分,把它归为「逃跑」的一种)
对你影响最大、让你最想改掉的回路,更像是「战斗」还是「逃跑」?
不是减掉拖延,而是加点觉察
今天的练习是:觉察拖延行为的结果。
你不需要立刻停止拖延。你或许很期盼能像减掉赘肉一样减掉拖延,但那并不容易。
今天先不做减法,我们先做加法。你依旧可以拖延,但邀请你加入新东西:带上一些正念觉察去拖延。
光明正大地拖延,光明正大地观察和记录。
这里的假设是:无论是真性拖延、合理推迟或者贴拖延标签,还是抽烟、吃蛋糕或者玩手机,只要是形成了稳固回路的自动化行为,那么大脑总是对奖赏有预期的,无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
而今天的练习,就是实实在在地检验一下,行为带来的真实结果( Result )到底是什么,跟预期的奖赏( Reward )到底是不是一致。
我们练习的回路图也正式增加了一个元素:
触发物→行为→预期奖赏→真实结果
对旧习惯脱粉
假如多次检验都达不到预期,那我们就可以对它「脱粉」了。这个过程又称为「祛魅」,就是旧行为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旧习惯慢慢减弱,甚至消失。
拿「正念地吃薯片」来举例,我们第一口吃薯片时,可能会对它欲罢不能,忍不住想要马上再来一口。但如果带着觉察一口一口吃进去,等到第三口第四口时,我们可能会发现薯片的味道也不过如此。
也许是调料味太明显,或者口感太单调,总之继续吃下去的实际感受,与让我们欲罢不能的那种预期奖赏,并不一致。这会让我们对薯片「脱粉」,也就更有可能随时停下来。
吃薯片的例子更好观察,其实把它替换成我们生活中「玩手机」「晚睡」等推迟行为,仍然
成立。
反之,如果一个新的行动方式能够持续达到甚至超越预期,那我们就发现了一种获取奖赏的有效方式。新习惯的建立,常常跟旧习惯的松动相互促进。
假如你之前没有尝试过「番茄工作法」「即时启动」这类行为技术,带着试一试的心态,发现使用的结果比你预期的还要好,就更有可能建立使用这些新技术的习惯。
Judson Brewer 等人的干预研究发现,正念地观察行为结果,能帮人松动许多坏习惯,包括抽烟、情绪性进食、担忧性思考等。
不过,假如你的习惯已经积累多年,要改掉它并非朝夕之事。很多伙伴的拖延都已年头不少。要松动这些顽习,需要累积练习量。就像你累积番茄一样。
持续练习会带来什么?
也许你慢慢确认一些推迟是真性拖延,确实带来有害的结果;也许你反复发现一些推迟是有意义的,是一种行动的策略;
还有一些推迟,则是没有明显的利弊,也无所谓拖不拖延。
无论哪种结果,都是有意义的。真性拖延的吸引力会逐渐下降,假性拖延也不再那么令你烦恼。
考生视角和考官视角
在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在意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
无论是使用番茄工作法,还是练习正念,我们很容易拿自己的表现,去跟某项「正确」的标准比较。于是,有时会刻板地遵守标准,有时会强烈地质疑标准。
完成一个番茄后,我必须要休息5分钟吗?
做家务的时候,我能不能用番茄?
我静坐练习的姿势对不对?
我们就像是考生,认真准备着考试。而这些标准就成了我们的考官。
这种学习方式有其用处,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一种相反的方式,叫做「考官视角」。我们自己来当考官,让不同的做法当考生,看看它们都有何表现,哪些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例如,你在完成一个番茄后,不太愿意停下来,但又觉得应该遵守规则。与其因此而犹豫,不如做个对比实验,分别试试。
一位主创的对比实验结果:
1.跳过番茄短休息,直接开始下一个番茄:累,身体像被无形的绳子绑住,有些僵硬;
2.拿出两三分钟,快速散步一百米后,回来继续番茄:活力明显提升,觉得身体更加自在和灵活,番茄时效率更高。
然后选哪个,自然明了。
你可以把这种「考官视角」,运用在多种学习领域。而今天觉察行为结果的练习,恰好可以带着「考官视角」去进行。
你是考官,行为是考生。请你给它们打分,看它们是否符合预期。
我的练习:
触发物:娃倾诉→行为: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进行疏导→预期奖赏:解开娃的心结,减缓压力→真实结果:只有即时效应,过了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