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高祖刘邦被围白登山之后,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
到了武帝时代,经过文景之治和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国家富强,海内安定,有了与匈奴较量的资本,且汉武帝是不敢雌伏的铁血皇帝。对匈奴,他想重新勾画一下关系。
公元前135年,匈奴主动请求和亲,汉武帝第一次处理匈奴事务,没什么经验,就“下议群臣”:
百官分为两派,一派主战,一派主和。
主战代表人物是大行令王恢。他主战的理由是:匈奴人反复无常,虽和亲,但总是会背弃盟约,骚扰中原,不但从我们这里骗取财物,还越来越过分了,不如发兵攻打,一举将其制服。
主和代表人物是平定七国之乱立过大功的宿将韩安国。他反对王恢说:正是因为匈奴人不讲信义,所以我们才不能出兵,匈奴人“居处无常,难得控制”,他们的土地不适宜耕种,得到了也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派军出关千里作战,强弩之极,矢不能穿缟素;冲风之末,力不能起鸿毛。
韩安国的说法得到众人的赞同,汉武帝批准和亲。
其实这不是汉武帝内心的真实想法,早在三年前(公元前138年),他就派张骞出使月氏,想联合月氏,一起打匈奴。已经把对匈奴作战提到日程表了。这次批准和亲,只是时机不成熟罢了。
两年后(公元前133年),主战的王恢再次请求出战匈奴。他用雁门马邑的豪强聂壹翁的计策,反驳了主和派,说服了汉武帝。
聂壹翁献计:我们可事先在马邑附近埋伏人马,然后自己去做奸细,亲身前往匈奴,引君臣单于率军前来,等匈奴大军一到,我们就可以将其一网打尽。
这个计策让武帝眼前一亮,武帝让卫尉李广等带领人马三十余万,设伏马邑。
聂壹翁按计将单于引入雁门武州塞,当匈奴行至马邑百余里外时,单于没有看到半个人影儿,只有零星的牛羊觅食,疑窦大生,决定改变路径,舍马邑而取武州。
武州尉史将汉朝的伏击计划向匈奴和盘托出,单于大惊,立即撤退到长城之外了。
其实这一切都在汉军的监视下,只是汉军追到长城就不追了,而负责袭击匈奴辎重的王恢也擅自罢兵,不敢追击。
王恢这一举动惹恼了汉武帝,为了给这次伏击匈奴失败找个替罪羊,或者是汉武帝想给天下人和朝廷一个交代,还是把王恢斩了。
马邑一事,汉朝和匈奴彻底撕破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