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周六,例行的读书会时间,坚持一起浸泡式读书真的是一件很美的事,每次的读书都有一种我在成长的感觉。
今天在读到廖师傅在带徒弟做椅子的那一段让我特别有感触。当徒弟特别想把第三只椅脚弄好,却没有弄好的时候,廖师傅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很轻松的说:没关系,本来就要穿过一点点……而徒弟还陷入在懊恼中,记得前面师傅教的要领和要求。廖师傅却一再告诉他没有关系,后面我们采用其他的补救措施。我被这个廖师傅的举动感动了。
我想起了最近遇到的困境,想起了那个被批评后的中午,我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来恢复自己的情绪。我像一个犯错而且永远无法改正的小孩一样被威胁,被激励。但是这个“激励”却让我不想靠近她,让我曾经怀疑过自己“我是不是很无能”?!
也让我想起其他同事和我说起的类似遭遇,好像是为了让我们痛定思痛,但是却让我们内心没有了被认可被看见的力量,人心就这样一点点的远离。
还让我想起了陪伴儿子成长的路上,庆幸自己多年前不知道自己是哪里学习的理论让我知道:孩子把饭碗打碎了就碎了,牛奶打翻了就打翻了。我关注的是孩子有没有被吓到,有没有被烫伤,而不是这个碗碎了怎么办?还记得三岁时带小朋友去一个饭店吃饭,是朋友请吃饭。三岁的孩子不知道是害怕陌生人,还是碗本身就很滑。饭还没有吃就掉地上了,碗也碎了。孩子吓的哭了,在担心我是不是会骂他。我当时把他抱在怀里说:没事没事,碎了就碎了,我们赔他们一个就是了。孩子才安静下来,安稳的接过新的饭碗,好好吃饭。
这个时候的处理方法还有一种就是怒斥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等等责怪与批评。让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责,貌似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从此不再犯。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越是在这样的担心与害怕中,越是会犯错误。因为孩子的内心缺少安全感,不安稳,情绪状态不好,即使想的是要抓好饭碗,但是不开心的情绪却让他无法做到。遇到困难就懊恼,卡死在困难中,就会消耗很多的负能量,就很难有力量去开启新的生活。
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未必每个人都能做到,因为我们的内心经常会被周围的环境带跑,会被急功近利的结果接走。于是我们只有了情绪的发泄,却忘记了发泄后的二次伤害,忘记了对方是一个人。他不是收纳你的负面情绪的收容器,也不可能永远接纳你的所有情绪。
“没关系、放轻松,一点点的来”,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如果爸爸妈妈有这样的陪伴,相信孩子内心的力量一定会一点点的增强,这才是陪伴生命成长最应该有的姿势。接纳每个人的不完美,少用评判式的语言去贴标签,可能孩子进步很慢,但是当你给到足够的相信与看见的时候,孩子一定会有成长的勇气。相反,从一开始就觉得不可能,那就真的不可能。
问题故事从何而来,就是从我们一开始的单一的标准以及贴标签式的评判,从不相信的眼神与语气中来。这些看似正常的表达却很容易让我们看不到他人身上的支线故事,其他多元的美好瞬间。
坚持读书的最大好处是时时回看与检视自己的内在,提升自己的认知,让自己在一次次与书中好的故事,与书友的交流与分享中去碰撞新的思维火花,不断去喂养“良善的狼”而不是“凶恶”的狼。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道理就在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