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全名叫做《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由王安忆作序,而作者是被夏志清喻为“又一张爱玲”的台湾女作家蒋晓云。
会写东西的女人,气质真的是一个字:棒棒哒!
首先,解释一个名词,什么是“素人”?其实就是普通人。
关于这本书,蒋晓云的初衷是只想写小人物的人生起落,并最终把目光放在那些流浪在外、被遗忘的寻常人物身上。事实上,蒋晓云的野心要大得多。用蒋晓云的话说,她“要把她从亲友那儿听来的旧事与当年时事糅合在一起,讲述个人命运的同时反映大时代的变迁。”然后,她做到了。
本书豆瓣评分:8.4
事实上,《百年好合》中的人物大多来自于民国衰落的世家,或十里洋场的歌女,身世经历本来就不简单了,而她们又有一种相似的命运,即乱世飘零。
这样的题材很容易像张爱玲、白先勇一样,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紧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历史或者命运的沉重感(或者叫宿命的悲剧),这也是蒋晓云常被用来与张、白做对比的原因。
事实上,读《百年好合》你并不会感到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感,反而是一种淡淡的叹惋,仅此而已,点到即止。
《百年好合》最令人惊喜的地方,在于作者不再局限于对个人命运坎坷或者动乱时代的的叙述,而是返回人生的常态,在老人云淡风轻的回忆中,带出一幅百年海外华人生活的“浮世绘”:时间从辛亥革命直至今日,地点从大陆、香港、台湾,直到美国......
画卷铺开得已算宏大!
小说开场以生于民国一年的上海女子兰熹为主人公,家族经营着举国闻名的企业,而后,兰熹举家颠沛逃难至美国,百岁时又回到上海办寿宴,寿宴上来的人,彼此不是沾亲就是带故。全书的结构就从这寿宴展开,12个短篇勾勒出14位女性,每个人物之间都相互牵扯,合为《百年好合》。
《百年好合》开篇主人公兰熹的原型,是上海1949年前的富二代,后来回到了上海,现在住在衡山路上,那里是他小时候住的地方。几年前,老人把最后的钱捐给复旦、交大、北大和清华各一千万。在之前,她已经捐了很多,现在已经是一位百岁老人了。其实在1949年以后,她受过很多挫折,但到了一百岁,一切都已经云淡风轻,于是又千里迢迢回到上海定居。
小说中充满了这种落叶归根,或已然如此的对命运的淡然感。里面的主人公从年轻时经历各种无奈和苦难,到年老时看穿一切,不就是每个普通人的一生吗?曾经爱情不得、婚姻不幸、漂泊无依......最后都归于生命这片大海。
我在读这本书时,脑海里就总是浮现出奶奶和外婆的模样,记得她们用同样平淡的口吻,来叙述自己半生的苦难,极度的贫穷 、不幸的婚姻 、令人窒息的家庭......曾经她们也抱怨不平,拼命得挣扎,然后渐渐归于平静。或许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吧。